小班新生入园三天了,一个“奇葩”孩子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事情是这样的:午餐时间,一个男孩(姑且叫壮壮吧)指着基围虾问老师:这个是什么?老师很诧异,三岁多的孩子难道不认识虾吗?这很不正常。老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和孩子聊天交流了一会儿,并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智力上的异常。下午,老师单独和孩子的妈妈深入地沟通了一次,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过完整的大虾,每次吃虾,害怕孩子嚼不烂,都是剁成虾泥喂给他。所以当孩子看见完整的大虾时,他不知道那是什么。
更为惊奇的是,孩子三岁多了,说话非常不清晰,总是喜欢几个字几个字的说,基本不会用长长的句子完整表达。有时着急了,就连指手画脚地比划。家里人曾经带着孩子看过医生,没有任何生理病变。也看过心理医生,医生给出的结论大概是这样:孩子缺少自由完整表达的机会。怎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孩子的家庭环境。孩子家是做钢材生意的,特别有钱,家里一共有六个保姆照顾家庭和孩子。在家里,孩子有什么需要,基本是不用把话说完就会有人满足他的要求的。而且六个保姆相互竞争,一个比一个可着劲儿地讨好孩子。所以,从小到大,孩子不用浪费口舌,只要一张嘴一做动作,就马上会有人来伺候着。
也就是说,在孩子0-3岁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孩子很少有机会使用嘴巴表达自己的想法,完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小皇帝,身后站着一个个争前恐后伺候他的奴仆。
妈妈一边和老师交流,一边流眼泪。上了三天幼儿园,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之间存在的差距真的不止一点点。
当其他孩子可以自己拿着勺子吃饭的时候,壮壮看着饭菜发呆。老师喂一口,他就吃一口,不喂就不知道吃。
想上厕所,站在厕所的台阶上不会脱裤子,直接就哗啦哗啦尿出来。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开,老师要三番五次地给他换衣服。要不就是尿了,要不就是喝水的时候洒了,洗手也能把衣服弄湿一大片。
大部分时间,壮壮的状态就是坐在小椅子上,看着别人玩游戏。如果老师带着他就跟着一起玩,没有人拉他的手,则多半是坐着观察的。
壮壮个子长的很高,身材也很壮。而且是个非常友好善良的孩子。可是,每次老师看到他,都是无奈和怜惜。
看看其他小朋友,充满了生机和朝气,自己想干什么哧溜跑过去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会想方设法努力去争取,处处洋溢着孩童的童真童趣。可是壮壮却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不争不抢,总是在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来唤醒他。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倒真的希望哪怕他动手打架或者抢夺别人的玩具呢,也比这样更能彰显他的生命力。
妈妈泣不成声,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怪孩子吗?他才三岁多。自己还是一个娇嫩柔弱的小宝贝。
怪老师吗?刚刚来园三天,老师对他的教育还未真正开始。
要怪的当然是家长!
作为一个富三代(他的奶奶是家族企业的掌门人),壮壮生活在物质繁华富裕的家庭里,就差天上的星星没有摘下来了,只要是能用钱解决的事情没有办不到的。家人竭尽一切资源和权利给孩子创造一个无人能企及的生活环境,却似乎从未真正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们用钱堆积起来的教育,却让孩子错过了很多成长的敏感期。三岁之前,孩子是用手、口、眼睛等感官去认识世界的。他们要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看一看、做一做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软硬、颜色、重量、质地,建立起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所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去探索,是三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之道。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当一岁多的孩子自己想站立起来的时候,他会摇摇欲晃,似乎要摔倒。这个瞬间,很多父母会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扶住孩子。其实,不扶比扶更好。孩子在将要倒下的一瞬间,他自己的身体会本能地学会平衡和支撑。我刻意观察过一个一岁多的小朋友,就在快要倒下的时候,孩子极其聪慧,他会慢慢地往前探身子,有时就支撑住了不让自己倒下,有时就双手着地,屁股一下子坐地上,但是不管怎样,孩子不会摔到自己。这就像是人类的祖先,由爬着慢慢进化到直立行走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却一点一点地让人类站的很稳。如果每次大人不等孩子反应过来就马上抱住孩子,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失去了很多次成长的机会。
所谓:你现在不让孩子摔跟头,将来他一定会栽个大跟头。
关于此,我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去年冬天,下雪的那一天,我带着孩子们出去玩雪,在回来的路上,一个小女孩扬扬摔倒了,头先着地碰到了地上,当时孩子就有些无力,眼神飘忽不定,我扶起她来的时候她直接倚在我的怀里。看情况不妙,马上联系家长送医院。结果检查颅脑外部轻微出血。我非常不惑的是一个普通的摔倒,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当时在医院和孩子父母交流,妈妈就告诉我:我家孩子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摔过跟头,一次也没有。怎么这一次摔得这么厉害。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孩子缺少摔打的经验。一个从来没有摔倒过的孩子,在他长大了摔倒的时候他的身体反应第一时间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很多平时活跃的孩子,你会发现虽然他们经常会有小伤小痛,但是几乎不会有大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挑战”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当时我跟家长说了这个想法,那位妈妈也表示同意。确实是这样,小时候保护得太过度了,孩子缺少自我保护的能力。
再有一个就是动手的能力,是家长打着爱的旗帜剥夺孩子成长机会的重灾区。从几个月的孩子吃手,到喜欢抓了东西往嘴里放,都是孩子在用手探索世界的开始。小孩子吃饭,喜欢用手抓,大人赶紧阻止孩子:手太脏了,不能用手。大人夺过手里的饭,自己拿勺子喂孩子。这个举动,换来的是整洁、干净、孩子把饭吃到了嘴里。可是失去的东西却比这还要多。在抓取的过程中,孩子的手感受到了饭菜的质地,五指同时抓饭发展的是小手的协调能力,手指的灵活性,把饭放到嘴巴里,则有助于手指精确动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吃到那一口自己抓的饭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口头的表扬和赞许所不能及的。
幼儿园里很多吃饭慢、挑食严重、吃不饱的孩子,大部分是因为从小到大被大人喂饭喂出来的。很多孩子形成了这样一种恶习:大人给他嘴里塞一口,他就吃一口,不往嘴里放就不吃。有的甚至都上中班了,吃饭还是老大难。
典型的是有个孩子硕硕,每次午餐他都吃不完,央求老师给他处理掉。可是回家他又跟妈妈说我中午吃不饱。老师也很奇怪,明明是中午吃不了啊,怎么就成了吃不饱呢?家长以为老师撒谎,后来仔细分析,终于找到了原因。硕硕就是被爷爷精心喂养起来的孩子,追着喂、看着动画片吃,是家里的常态。到了幼儿园里,没有了爷爷的全面服务,硕硕就觉得吃饭是个很大的难题。他中午吃得很慢,基本就是老师催一催,他吃一口,老师去管其他的孩子,他就停止不吃了。每次他都吃到最后一个,看着别人都吃完饭去玩了,他着急也想去玩,就谎称自己吃饱了,让老师把饭拿走。
看看幼儿园一个班级里孩子吃饭的状态,就能猜出来家庭的教养方式了。充分放手的家长,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强的。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得很好,还能协助老师做很多事情。包办代替的孩子,事事落在别人后面,做事情的节奏慢半拍,而且容易着急焦虑发脾气。
用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让孩子自我感觉:爸爸妈妈觉得我行,我能做得到。这是对孩子一种潜在的赞许。孩子在做事情中发展起来的成就感,比大人一百遍口头语言的表扬更有力量。
千万不要以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不会做、帮倒忙为由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
一个孩子,如果你希望他长大了优秀,那就要在小的时候就舍得用他。
如果你对他期望非常高,长大了非常优秀,那更要放手,舍得用他。
因为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就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