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这么一个问题问倒了:
“你总是说,优秀有不同的标准。但这样是不是一种逃避,是不是带着一种‘比不过你,所以我就不比了’的心态?”
高中课本里有一句背得滚瓜烂熟的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初读时只觉洒脱,再三回味,竟为之胆气而敬佩。位居高位,顺风顺水,众人皆百般赞赏万分鼓励,如何自持,如何不为所动地保持自我,如何不被旁人的夸耀所牵制去迎合众人。
好难好难。
今天在微信公号“奴隶社会”读到一篇,《从麦肯锡到盖茨基金会,我为什么换工作》,点开前原以为又是一篇鞭笞资本主义对员工的压榨、歌颂慈善事业对人世与人心滋润的情怀文,却在字里行间读到了冷静理性的分析与选择,并不冠冕堂皇,并不清新动人,更多带着冷静与坚定。另一篇文章《清华六年,不是彼岸是漂泊》(附在原文链接)说,“可这个世界的评价标准本就千差万别,属于他人的‘彼岸’又怎么值得你去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抵达?”
我想这算是某种回答。
我曾经很热衷于比较:分数,排名,等第,层级,唯恐人后。比较带给我许多满足感,旁人的赞赏夸耀,比较中的优越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己的肯定,都让我格外的心安与兴奋。
而今却格外恐惧,“哎呀你在XX大学读书,好厉害”、“哇你申请到了XX学校好牛逼”、“在XX部门做部长,真是太厉害了”,比比皆是,都让我毛骨悚然。感觉无形中被安置在某个线性的队列里,简单粗暴地分作三六九等。今日你且风光,一旦落后,一旦偏离,便会受尽鄙夷。于是在这巨大的意蒂囚牢里奔走,就为争一句旁人口中的“大神”。
个中滋味自然冷暖自知。你自然可以把旁人羡慕的幽径视为自己的赛道,奋力跑向众望所归的终点。众人构建的体系成为自己攀爬的阶梯,充满了胜券在握的安全感与一骑绝尘的满足感,却始终是一种怠惰——一种对于“自知”的怠惰。
内心的自给自足是最难得的。自己所选择的路,如能有内心的坚定支持,旁人的评价无非是锦上添花。这样的选择是纯粹自我的,它并不伟光正,也并不高大上,却能在午夜梦回给你踏实依靠。
所以所谓优秀有不同标准,是希望你在磨砺里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它可能装满了货币与股票,那么请你为国接盘振兴A股;它可能包含着家国天下,那么希望你脚踏实地一心为民;它也许充斥着许多难以言尽的奇思妙想,也请你放心大胆地去找寻。你终究会建立起自己丰富的维度,估量着成败得失,判断着进退取舍,用一把你历经打磨的人生标尺,而不是旁人的赞赏和嘲讽给你建立的坐标系。
这也许是一种逃避,却比蜗居在千军万马蜂拥而上的人流中,拿着旁人丢给你的框框观察世界,更会让你坦然与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