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垃圾分类被讨论的轰轰烈烈,看了不少帖子,觉得很有意思。有从环保、商业、心理学各角度分析的。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是求知的乐趣。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垃圾分类的呢。
在学习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的时候,薛老师以科斯定理的角度分析过垃圾分类,很有意思。结合我的理解和思考,分享给你听。你需要明白的是,以经济学的视角去思考,只是多一个角度,多一重思维,令我们的思考更深刻。
科斯是提出交易成本的先驱者。他说,只要是真实世界,必然存在交易成本。换句话说,凡事都有成本。那么从成本的角度,因垃圾回收而产生的全民垃圾分类,是否划算?换一句优雅的话表示,垃圾分类,真的环保吗?
1、竞争稀缺资源、所有的伤害是相互的
科斯的观点1:任何事,不是一方伤害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争夺稀缺的资源,伤害是相互的。
由此思考:
我们垃圾分类是希望垃圾再回收,可以节约资源。但事实是,垃圾分类本身也在消耗资源,其伤害是相互的。
垃圾分类,投放更多的垃圾桶,是环保还是污染?
分类装袋,消耗了更多的垃圾袋,是环保还是污染?
垃圾分类的清洁,消耗了更多的水资源,是环保还是污染?
我们在垃圾分类的时候,消耗了更多的时间成本,要知道你分拣垃圾的10分钟,花在别处也是可能产生效益的。
垃圾分类,运输的成本是否也相继增加?丢一起,只需要运输一次。分四类,是否可能增加运输的车辆与来回的次数?
2、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
科斯观点2:在互相伤害的事件中,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就应该承担最大责任。这样分摊责任,整个社会为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能达到最小。
那么垃圾分类,是让民众来分,还是集中到垃圾厂由专业人士分类?谁的成本低,是否应由谁来承担责任?
要知道,让民众来垃圾分类,不但有学习、分拣的时间成本,以及垃圾袋、垃圾桶的投放成本。更重要的是,民众的分类,万一有一个人分拣错,可能让所有人的分类成了徒劳。所以,是否需要派人检查?那检查的工作,就是一种重复浪费。
3、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的一方
科斯的观点3: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一开始它的产权属于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即资源配置最优化。
在中国,垃圾分类近期才有的吗?不,中国一直都有垃圾分类,并且有一个群体以此为业:捡破烂的/拾荒者。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常识,纸盒子、易拉罐是可以卖钱的。那这不就是一种垃圾分类与收回吗?哪怕你不稀罕卖纸盒、易拉罐的收入,随手扔到垃圾桶,也会有人迅速把它们捡出来去卖钱。
我曾经做淘宝的时候,还接触过一类塑料袋的回收,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并且塑料袋回收的价格还高于纸盒子。另外,我们一直认为“有害、埋地底下几百年不腐烂的泡沫”也是有人回收的。
有兴趣的你可以百度搜索下资料,中国的垃圾回收产业规模是很庞大的。那么,是让人人参与垃圾分类,人人动手更有效率;还是把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或者成为一部分人的职业,一个社会分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更有效率?
4、以平衡的眼光看待污染问题
我想,有人看到前几点或许会抨击,成本核算太过无情,环境保护不计成本。这样的思想很危险。
垃圾分类希望的是保护环境,以换取人类生存环境的长久,维护人类健康。如果垃圾分类的做法反而导致的是更多的污染与浪费,则实际并不能有助于环保。那么,我们思考、核算、并调整处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觉得,科斯定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让我们学会以平衡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应该让资源的分配更有效率,才能达到真正的节能环保。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阅读了大量资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从成本的角度,让民众垃圾分类的代价如此之高,甚至可能导致二次污染。那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推行垃圾分类,比如日本、美国、瑞典。
在看资料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观点让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说,曾经的一次性筷子一直遭诟病,因树木的消耗量太大而破坏了环境,提倡大家用自己的筷子。但在10年前,消毒柜没有普及,呼吁环保,依然使一次性筷子大行其道。而近些年,各大餐厅都开始使用消毒筷。那观念的转变,是因为环保的觉悟还是因为消毒柜的普及,技术的发展使消毒筷更经济了?
在做资料搜索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瑞典,把垃圾回收做成了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每年仅1%的垃圾填埋、99%的垃圾回收利用。从技术的提高,把垃圾回收变成一门好的生意。不过文中它也提到,瑞典花了一代人的时间,来培养国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又投入了高昂的成本,来重建垃圾回收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瑞典,已经做到了“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将垃圾地下化。
(图片来源:youtube视频截图)
成本,是比较出来的。我们能否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科技技术的进步,将垃圾分类的成本求得一个平衡。
另外,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当“不环保”的成本高于“环保”的成本,换句话说,当环保有利可图,当垃圾可以赚钱,成为一种经济,不需要提倡,市场都会让环保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