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下文为笔者在一未文化2020内容大会上的公开分享
各位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
我曾经有个原则,不和比我长的帅的人同台,结果呢,这个原则让我很多年没公开亮相过。拖到发布会的前三天,合伙人跟我说,这次,你必须要打破这个原则。没办法,今天属于赶鸭子上架,大家多听我怎么说,不要在意颜值,多多包涵。
故事是暗夜里的一道光
遥远的石器时代,每个夜晚,人类祖先中的先知就开始学会讲故事,故事让周围的人就不会感到恐惧和寒冷。故事像是暗夜中的一道光,已经深深的刻在人类的DNA中。
一未文化作为一家开发运营中国头部作品的内容公司,合伙人吴凤未的定位是要抓住对的人。那我的定位是什么?难道就是负责帅吗?
影视行业有一个专门的职位叫“剧本医生”,而我扮演的就是“内容医生”。更多了模糊和不确定,从一灵光一现的故事源头,到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体,中间还会存在很多的拉扯,“斤斤计较”——计较的白了少年头。
举个例子,(以上大屏幕邮件PPT)这是我和一位作者的邮件往来。这一封封邮件就像一个个病例报告。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线作战的过程,我不是战争的旁观者,而是战斗在一线的侦察兵。
创作一个好故事太“南了”
行业里的朋友,都在为一个好故事、好内容殚精竭虑,我想问大家的是,什么叫好?好和不好的标准在哪里?
卖个关子,先表达两点,首先,任何行业做到优秀和好都是少数,故事也不例外,好的故事非常稀缺,像中年人的头发一样珍贵。其次,创作一个好故事,真的太南了,非常难,特别难。我们要接受这两个常识。
那么,什么是好故事呢?有什么判断标准没有?实话实说,没有。因为故事不是科学,没法用仪器用数据测量,只能用人心去感受。内容行业最大魅力就在于标准的模糊,只能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没有一些能确定的东西?我在读司马迁的《史记》的时候,总结出文本流行三个秘诀:
故事、语言、人性深度。
先留个悬念,感兴趣的朋友私下请我吃饭,再聊清楚细节。
创作者与经营者的相遇
挖地三尺的找到好故事,就万事大吉了吗?我经常把内容人分成两个角色定位,创作者、经营者。不要贪图求全,两者都占用。最好的创作者和经营者相遇,就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聪明人应该做减法,各取一端,收效最大。
一未文化的定位是故事的经营者,模式和业内任何一家可能都不太一样,在市场上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
首先,我们并非传统的出版公司,出版只是我们整个产业链上的一小部分。我们以虚构向的故事产品为主力,只做减法,判断的基准点放大了全内容行业,并非仅仅是一本出版物能发行多少册。
第二,我们不会采用赛马机制,不追求数量,我们只做相马的伯乐。哈代说:“呼唤者与被呼唤者很少互相应答。”我们发现千里马,陪伴激励他们跑的更远。
第三,我们并非代理模式的版权公司。围绕内容的工作,一种是将内容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是内容的搬运工;而我们让故事从0到1,运营再让1到N。
没错,一句话,我们更像是创作者的才华兑现银行。
抬头望明月,低头六便士
我们在主流文学、跨界合作、类型文学和国际业务四个版块持续深耕,并且非常幸运地接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内容行业工作了近20年,让我也有“夜深忽梦少年事”的时刻,就像大屏幕中的这首诗。
每想起一生中看过的故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之所以感慨,是因为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情感、情绪都要是真实的,唯此,才能动人。让你抬头可以看到明月,低头可以捡到六便士。
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各种形式,我相信:好的故事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最佳化学结合体。我一直坚信,内容行业最大的诱惑在于:
有机会抵达不朽。
也许是我个人妄念,但我会一直坚持这个妄念。
一未文化期待跟在座的朋友一起合作,开放互赢,用我们内心的火焰温暖所有人。
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