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复在思考工作中产品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大量的时间都是在思考追问真正需求的原点,就很容易把这种思维逻辑带入到其他地方。因此自己就把这个模式用到沟通中了。
原来都是跟同事沟通事情具体怎么做,沟通的时候难免出现观点不同,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越沟通越激动,因为观点不同,就很容易从思辨变成撕逼。
而最近却发现,其实沟通中我们出现彼此的观点不同,并不是观点的问题,甚至都谈不上彼此观点的好坏,真正的原点在于:
我们大量的争执在于需求的不统一。
我认为我的方法好,是因为基于我的需求定义,认为当前的方法更容易满足我们的需求,你认为你的方法好,是认为从你的需求视角看,你的方法更容易满足你。
都没有对错,没有好坏,这不过是我们都在彼此说两个不同的需求罢了,需求没有跑到一个频道。
这就如同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两个杯子,一个黑色的,一个白色的。有的人说白色的好,有的人说黑色的好。彼此都想说服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说黑色的好,因为容量大,说白色的好,放在家里显得漂亮。
彼此不让步,自然就从撕逼进化成撕逼了。其实仔细追问下,他们说的并没有错误,只不过是彼此的需求定义不同,一个的需求是要选择一个大容量的杯子,一个是选择更漂亮的杯子罢了。
这就让我想到了之前去家具城,碰到一个老板说,有的人为了装修打架,因为结婚买了房,因为装修离了婚,追其究竟,原来就是彼此选择装修材料的时候,观点不统一,有的选择实木的,有的选择强化材料的。有的选择黑白色的,有的选择彩色的。这些问题的本源不是各自的选择问题,更是因为彼此没有把需求造成的。如果男方稍微一动脑子思考下装修的本质是促进家庭幸福和谐,而家庭幸福和谐的第一因不就是让媳妇开心罢了。
回到工作中的沟通也是如此,之前就发现每次沟通更多的是观点的冲突,彼此都想表现自己的绝招,这也是因为需求不统一造成的。
最近跟同事沟通工作计划,就开始跳出方法,看需求。每次不再讨论具体计划细节,更多的是把工作的本质需求讨论清楚,模型原则定义好。
一个项目讨论的不是具体方法,更多的时间放到对于用户需求的追问,找到用户需求的第一因,并定义出决定第一因的核心指标。这个一旦明确,各自的工作计划也就清晰了,围绕满足问题的第一因的展开工作。这样工作就不会走偏,效率就不会降低。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大量的时间都在讨论方法好坏,方式对错,这不过是因为需求并没没有清晰罢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答案,需求一旦清晰,答案就不再有那么多争执,谁的方法更高效的满足第一因指标,谁的方法就更好。
常说抓主要矛盾,其实我们工作中,沟通中的主要矛盾并不是方法好坏的讨论,真正的主要矛盾应该是问题的本质,需求的第一因,这个清楚了,一切豁然开朗。
抓主要矛盾,就是抓问题本质的能力,抓效率,就是抓需求对其,避免彼此做无用功,利出一孔,力出一孔的围绕一个刚需需求展开。
不知道抓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抓不完。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