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后的第四年,某个假期回家,包还没放下,老头说,年仅四十岁的表哥去世,车祸,刚刚好突然就那么愣在风里,这个在父亲眼中年轻有为引以为傲的侄子,那个小时候会把好吃的推到面前的大表哥就毫无预兆的没有了,他上小学的女儿是如何抱着爸爸的遗像走出家走到墓地,年近七十岁的姑妈姑丈如何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有时候我们说的下一次和以后根本不会出现。
生命的不可预知,我们即使一直都知道却也没那么容易接受。
倘若知生命所长,大抵会悠闲的过,觉得一切都来日方长吗?倘若知生命所短,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吧?终究生命的长短我们并不知,生命也从来不会告诉我们它有多久?
今天和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小A刚参加完葬礼,情绪低落,大家会陆续提到身边某个朋友或者亲人患上癌症、白血病等等,终于觉得生命的不可预知和无能为力。
精神医生库柏勒-罗丝在与大约500名绝症患者进行了访谈之后,提出在与死亡“达成协议”的过程中,个体大致要经历否认、愤怒、对剩余时间的讨价还价、沮丧以及最终接受五个阶段。
“讨价还价”的时候,很多人会期望自己多活一些时候,至少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某一件事。这样的“讨价还价”大抵在知道时日无多的时候才能够放下很多羁绊去完成。因为生命期限已知。
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自我统合与绝望的对立阶段。当人们意识到死亡的接近,会倾向于回顾一生所为,寻找生与死的意义。倘若觉得理想实现了,会对过去满意,可以达到良好的自我统合。也有研究表明那些觉得生活有意义的人最不畏惧死亡。当一切都有意义,便也没有太多遗憾了吧。人们常说落叶归根,可是这何尝不是一种安心呢。
倘若生命期限已知,会不会列很多计划,很多以前想做却没能做的事?会不会放下曾经爱着却和别人在一起的前任,更珍惜愿意陪在身边的那个人?会不会不再单单委屈自己成全所有人?
每每身边有人离开,或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才会生出悔恨,倘若一切都可以早早知道,也许会早一点更拼命珍惜。
可是,毕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意外和未来,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先来。那么,就珍惜每一刻,在爱得时候好好爱,用心珍惜,有的事情想做的时候就去做,陪父母陪孩子,既然那个那么多年的梦想一直在心里就去实现,至少不会在结束的时候后悔没有努力没有好好珍惜。可以留下温暖和爱,但是别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