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今在广州的一个纯美式中学工作过一年多时间。所谓纯美式中学,便是把美国的教育原原本本地搬到中国来。
学校开设了八门课程,分别是国语,英语,数学,社会科学(包括政史地),自然科学(包括物化生),音乐,体育,艺术。
除了国语是中国老师教外,其它科目的老师都是外教,实行全英语教学。
学生们在这里读完书后,直接申请欧美的大学,不参加国内的高考。
这里的学费大约每年12-15万元。加上其它的一些消费,每个学生每年大约要花掉20-30万。
所有的学生都是富二代,其父母家产过亿的应该不少。工薪阶级是读不起的。
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这所学校。我来这所学校主要目的是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英语水平。
2
通过工作(助教),我常常努力地观察并思考着这种对我来说完全新颖的教育方式。
首先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学生们虽然有自己的班级,但每上完一节课(90分钟),学生便要背着书包去另一个教室和不同的同学上下一节课。
比如,语文课你还在A教室和某些同学上课。下节数学课,你便要去B教室和另外一些同学上课。这样的话,一个学生有机会和全年级所有的学生上课,见面,打交道。
这种上课的形式和我们国内大学采取的形式相似,但比我们大学的形式可能还要灵活一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中学,从七年级就采取这种灵活的上课方式了。
如果你想想我们国内的教育,就会发现:整个小学,初中和整个高中,除了必须的几次分班以外,我们每天都坐在同样的教室,与同一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有时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我们没有机会和同年级的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因此和他们交往,相识的机率也就大大降低了。当然那些特别活泼喜欢窜班级的学生例外,但毕竟仍然被限制。
而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受影响和形成习惯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被安排跟各种各样的学生一起上课,和各种各样的学生打交道,那他自然就更容易学会社交能力。
而我们国内的学校,只有在大学才安排学生和其他不同的学生一起上课。大学生已经过了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了。
这一差异的的最终影响在我们的中外教职工聚会中便很容易看出来。
在学校的一百多员工中,一旦开party聚会,那些欧美人便要活跃得多。他们在party上跟各种各样的人讲话,开玩笑,聊天,跳舞。
而中国员工则显得较拘谨,放不开,并且喜欢和中国人抱团在一起。有一次,一个和我们中国员工玩得很好的外教,特意提醒我们,要我们不要总是和自己人(中国人)抱团在一起。但只有几个人愿意走进那些外教的群体。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讲一个普遍的情况。我不排除某些中国同事也特别会交际,而某些外国同事也不很会交际。但总体来说,美国人的交际能力要比我们要强许多。
其实,我们不但不鼓励交际,甚至还常常贬损那些会交际的人。比如,我们常常嘲笑那些会交际的人是“交际花”。那些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交朋友的人,我们有时会嘲笑他们八面玲珑。
在我们的中国员工里,那些和外教交往频繁的人有时会引起另外中国员工的敌意甚至愤怒。
3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教育方式是由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决定的。而这些思维方式也会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请一个工厂老板吃饭。那老板带了一个5岁的小儿子。在还没有上菜的时候,我们几个大人就在一起闲聊。
工厂老板的小儿子非常活泼可爱,他这里动一动,那里玩一玩,围着桌子走个不停。工厂老板过几分钟便叫他儿子不要动,把他拉回来坐到椅子上。
被拉到椅子上坐下后,不到一分钟,那小家伙又坐不住了,便又爬下椅子动了起来。
过了几分钟后,小家伙又被他老爸拉回到椅子上坐着。每拉回一次,工厂老板便要重复一句话:“你怎么就不能安安静静地在椅子上坐着”。
看到这一情景,我突然想到了那些在聚会上只顾玩手机,既不跟别人讲话也不动的大人们。我也想到了,一旦有一些陌生人在场,便不知怎么介绍自己、也不知怎么跟别人打招呼的的大人们。
我们知道,要跟别人打交道,你首先就要动起来。你要交到女朋友或男朋友,在聚会的时候,你就要离开自己的位置,到他们的面前去和他们讲话。但如果你从小总是被大人告诫不要动,那你长到后又怎么愿意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和别人打交道了?
然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总有人要我们不要“动”。
我记得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班主任常常告诫我们不要去窜班级。那些比较活泼,跟其它班级同学打交道的学生则经常会被老师训斥。老师觉得他们难管,容易惹事生非。相反,老师更喜欢那些文静容易被管理的学生。
我现在还记得我老爸老妈小时候常常对我说:“你看你,一放假就像匹野马一样,到处去疯去玩。你看人家阿斌(我童年的小伙伴),他都不出来,只会待在家里。即使他把作业做完了,也呆在家里不出来”。
我当时实在想不出,为什么做完了作业还呆在家里不出来玩的孩子会被他们认为是好孩子。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地去跑,去跳,去尽情地玩个痛快。
4
然而,一旦一个人进入了大学或成年了,老师或家长又告诉他要学会跟别人打交道,要有交际能力,要学会跟异性相处,否则就说他呆,甚至说他笨。
只是,这种能力,小时候和少年时期没有培养甚至被扼杀,那它从哪里来呢?突然施个魔法变出来吗?
我的一个同学就是这种混蛋逻辑教育的牺牲品。他说他爸妈从小就要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他进入大学后不会交际,不会跟异性打交道,整个大学苦闷的要死,没有谈过一场恋爱。
而当年被我父亲拿来跟我比的小伙伴阿斌,他不会跟异性打交道。现在阿斌26岁了,仍然没有谈女朋友。他家人为他急的要死。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中有那么多的宅男宅女和读了四年大学都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吧。他们是我们整个的教育和文化培养出来的。
5
我们的文化中,提倡“静”,而排斥“动”。这是因为,不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静”的人都更容易被控制,被统治。一个身体不动,思想也僵硬不动的人更愿意服从。我们几千年文化都在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为了能控制庞大的人群,各朝各代的帝王想尽无数的办法,来消灭人的欲望和激情,将其变成服从主子的奴才。而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想这种提倡静,而反对动的文化或许也影响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
足球或许就是个例子。我们中国人在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方面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一涉及到剧烈运动的篮球,足球,田径等方面,则明显表现出弱势。难道文化不是一部分原因吗?
6
在美式学校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亲眼看到了学生们的迅速转变和成长。当他们刚从国内的学校转过来的时候,很多都表现的消极被动,害羞,不敢讲话。
但在此接受了更加自由开明的教育后(一般一年时间左右),他们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都更加灵活自信。
学生被鼓励跟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人打交道,学习各种交流以及谈判技巧。他们也被要求学习音乐,艺术,体育。独立思考更是教学的核心。
慢慢地,他们在学校的学生聚会上,更加有活力,更加潇洒自如,也更加有勇气表现自己的才华。一些在这里呆了两年的学生,便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了。
每当看到这些变化,我都感到欣慰,并且羡慕不已。我羡慕他们从小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资源。我也在努力从那些桎梏了我二十几年的教育文化中挣脱出来,活成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幸运的是,在那学校工作的那段岁月,我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让自己往后的岁月活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