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最想去的地方是北戴河,等有了孩子以后我还在观望北戴河,此后静待遥远和未知。
两年多来我从未如此任性的忙碌着,那种熟悉的感性的心理环境扑袭而来,眼下我突然想抓住瞬间飘过的一句话:"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我热爱生活。"
这是我喜欢的儿童作家童喜喜老师说的,简简单单的生活啊,竟然让我热泪盈眶。
儿子很叨很喜欢顶嘴,他但凡闲下来时便是进入了没完没了的叨叨频道,碎碎念,我有些烦躁,失了从前的耐心,却也从中知道儿子变得强大了,至少脸皮真厚实了。
两个月来再次回归文字如同沐浴阳光雨露,有了心得和同伴,我给儿子介绍"窗边的小豆豆",我问他你看过没有?他轻描淡写地说:"看过啊,我大班的时候你不是给我读过嘛?还挺有意思的呢。"
我像泄了气的球瘪了样,如梗在喉咙的吐沫又悄悄咽了回去,无从张了口。我已经不说教了,这种功能在离开他的两年里悄然淡化,其实我忘了跟他说这是一本关于感恩的故事,多年来视若珍宝。
在很多个忙碌的瞬间我会提醒自己:哎,小林宗作。这会让我想起眼下我十分敬爱的人们,那该是我的精神领袖。我需要多一些的感性元素来激活单一浮躁的生活空间,让我仍然可以像十年前迎接新生命那般的欣喜若狂和无知无畏,不随流不困扰不气馁。
这一年我越来越频繁的给母亲打电话,我半年就想着见她一次,她永远在电话的那头心疼无比的嘱咐和鼓励我:加油啊,你要加油!她永远在我历经艰辛时走出来宽慰一声:需要我帮忙你吗?永远如此……有人问我你喜欢吃面食吗?我说喜欢,我甚至在想我是注定飘泊和远嫁的孩子,我是可以随遇而安的生活的人。
我一定是孩子做的,一定是“孩子座”的!
停电之前,和一位朋友促膝长谈,她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她很认真的听我诉说,全程没有打断我,这是一个很温馨的话题,她像在听一个故事。我跟她说:“这十年我最感恩的人是先生和我的婆婆,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同时感恩这两个人物关系,但我是从过去的十年里真正被滋养过来的。那些年我很忙,但我每天都在写东西,我写东西不是为了给谁看,而是在梳理一些不可言传的情绪和心理,后来我写东西是为了坚持,让更多人看着我坚持,我可以更自律,再后来写着写着是为了成长,为了坚持把这件事做好做得更好,我才可以遇见美好!所以我不怕孤单,更不怕受冷落,因为最糟糕的事情我也碰到过。”来这里以后,我第一次这么动容的走近一个人,也让她走近我。
最近喜欢独处,慢慢发现独处是需要能力的,一旦上瘾,它能激发你很多的潜能,比如深度思考。
我自认为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能好好吃饭睡觉。这句话是有上限的,仅限于我过去和现在经历状态良好的人生。我曾一度觉得那是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影响,后来才发现不仅于此,而是多年对书写和阅读的无限依赖形成的反馈效应,它回赠予我的星星点点沉静在我的体内日益发酵,我听到它对我说:“没事,我在帮你。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我知道它的名字叫精神,它一直鼓励我:你可以把它活成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