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有句话是: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一个人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非真正的聪明。聪是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能辨别出是心的声音还是头脑的声音。明是要看到自己,反省自己,看清自己是什么样的。如果对别人看得很清楚,对自己却不了解也不明白,则不是真正的聪明。
最近越来越体会到一句话,人终其一生都是先与自己相处好了,才能与他人相处好。是先了解自己,才会推而对他人将心比心。
懂得了这个,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就会注意不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了解了自己作为人所持有的普遍性心理,便会进而去体谅他人,人想完了自己,也要马上为别人想一下。
例如,在外面带孩子玩的时候,获得了一些积分卡,偶然遇到旁边有位男士带孩子玩耍完主动好意转赠他认为不需要的积分卡,把这些积分卡加起来可以兑换小玩具。
虽然会感谢人家的善意,但是不会随意就接过来,而是会想着确认他的孩子是否真的不要了,并且看她妻子的神态是否也真有转赠之意。
尽管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因为体会到,大部分做妻子的,都有一种警觉的心理,并尽可能地维护家庭经营不易的成果。
就如曲黎敏教授在《生命沉思录》里曾说:女人,天生就有很多“特性”,譬如“女儿性”、“母性”,但唯独“妻性”是后天强加给她的。所以,做妻子难,因为有很多复杂的东西要面对。
而没有感同身受过的人,或者对修养没有要求的人,则可能会忽略他人的感受甚至以争夺和破坏他人的幸福为乐。
其次,在这个世界上,即使做善举或者接受善举,也要注意是否符合人世间的基本规则。在一般情况下,人总是要先照顾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然后再酌情将其推广至他人。而不是凭着一腔热情,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即使是行善。
比如,以前看到曾仕强教授曾说,一个哥哥如果有钱了,想要帮助弟弟,可以给他引荐一些资源或机会,而不是直接当着他的妻子或孩子的面给他弟弟钱,这样会让弟弟的妻子孩子更加觉得他的丈夫或者爸爸无能,反之羡慕有能力的哥哥。
这样的帮助,看似直接,反而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一个正常的人,在有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多少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想法,也会为自己的无能而焦虑,难过,低落。
如果有一天在自己处于被助者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这个心理,那么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会明白到这个心理,从而把握分寸,如南怀瑾老先生说的,做好事也需要注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