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祖国母亲的生日,也给自己放个假。约上同学一起看电影。跟风想看《我和我的祖国》
,结果是连续三个时间段的票都提前售空。因为喜欢吴京,退而求其次,订了吴京主演的《攀登者》。
趁着开场前,百度一下这段历史背景。《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一群国家队登山队员舍命攀登珠峰的真实故事。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最先到达一片无主之地,谁就拥有这片领土的主权。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和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第一次从南坡登顶珠峰,完成了人类首次珠峰登顶。
因此,尼泊尔就叫嚣着:你们中国人从来没有登上过珠峰,它怎么可能属于中国?
为了国土的完整,为了国家的荣誉,登上珠峰的意义,不亚于后来的“两弹一星”。周总理亲自过问,成立国家登山队,于1955年开始投入训练。登山队员是从全国各行各业选拔的精英,经过了好几年艰苦的强化训练。于1960年2月发起登顶冲锋。
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继续前进,绝不后退。
北京时间5月25日清晨4点20分,三位英雄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的顶峰。
然而,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承认,也就有了1975年的第二次攀登珠峰。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登珠峰,何谈容易?那时候登峰,是为国家的使命,为了国土的完整,再次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那种不屈服,不认命,肯为国家荣誉牺牲的精神。
正如编剧阿来在发布会上,说到写作的初衷:“登峰是用身体去感触自然界的伟大,感触自己人格与意志的升华。我写《攀登者》就是写精神。写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我是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登山,那时是我们自古以来首次用科学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山川河流。当时是在国家极其困难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饭都吃不饱,在那样一个情形下,攀登珠峰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才是激发我本人兴趣的地方。
无数次泪水涟涟擦不干,被登山队员的为了国家荣誉的精奉献神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是生命,书写着什么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攀登者。
珠峰有情,铭记真正的攀登者!
我是冲着我的偶像吴京,男一号来的,但在整场电影里,我喜欢上了二号男主张译。之前也看过他拍的电视剧,喜欢程度仅仅是脸熟。但在剧中,他的形象很符合编剧阿来说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中国精神。
比如,在攀登最后的高峰时,他们搭人梯,他减轻同伴的承重,零下三十多度,脱掉鞋子,光着脚攀上顶峰,这样的行为,早已超越了人类生理的极限,只有不屈的精神才能解释。他也因此失去了半截脚掌;这次登峰不被世界上承认,加上历史的原因,登峰对被迫解散,他没有离开国家队,忍辱负重十几年,就是为了向世界再次证明我们登上过珠峰。当他被祖国召唤负责登峰,他严厉,苛责,不徇私情,甚至有些急于求成。这些特征都符合那个年代人的性格特点,和文化背景,更符合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一种卧薪尝胆,此仇不报非君子的表达。
我想说的是,吴京,我崇拜的偶像,这次有点让我失望了。整个一场爱情戏。让这么严肃的爱国题材的电影变了味。也违背了编剧阿来说的“登山的爱国精神”。单从武打动作和惊险程度上看,对比他的《战狼》,感觉演技上没有差别,而且更加惊险刺激。但,少了内涵,缺了精神。儿女情长是他的主旋律。导演的安排,削弱了他作为男一号的分量,毕竟这是以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影片。人物形象多了阴柔,多了情长。张译的戏份,表现刚毅和一心为攀登为国家荣誉而活的多,如果集中放在吴京这里,可能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晚上回来,仍耿耿于怀,继续百度影评,发现批评声音很多,都是骂吴京的,什么理由的都有。我很奇怪,他一个演员,他要怎么表现,要表现什么,是导演和编剧说了算,他根本没有这个权利吧?!估计就连编剧阿来也会有些小失望,那些爱情戏,一看就是港台电影的套路,英雄美人,必须死一个制造壮烈凄美,果然,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香港人。演成这样,估计也非他所愿,跟他自导自演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的路线。
不由得感叹,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为了赚票房,拉赞助,拉人气,放弃自己立场和自降身段各人格的,也有自己不得已。所有市场运行的结果,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是推动者之一。我们喜欢小鲜肉,奶奶腔,小白脸,各大娱乐圈男不男女不女的演员走红。到底是市场左右了人们的见识,还是人们的见识束缚了市场的发展?但愿有人能振臂一呼,撇开旧窠臼,带出新气象。
欧美电影有欧美风格,日韩电影有他们的特色,包括印度电影,也备受市场喜欢,港台电影也曾在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中国电影呢?跟风的多,一直没有清晰的中国特征。做到理性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性,需要魄力和勇气。希望我的偶像吴京和更多的有志之士能担当起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