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
R 原文片段1
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有些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阅读的类型,从目的的角度,可以区分为“求知类阅读”和“致用类阅读”,求知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提升认知,阅读的层面停留在知道了,属于比较浅层的阅读”;致用型阅读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不求逐字逐句地完全阅读,甚至精读和反复阅读,追求的是:如何将书籍中的思想、观点、观念、事实等转化为自己的应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可操作的、看得见的或者感知得到的能力,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A1联系过往经验】
我是一名职业培训师,从事商务演讲、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类型的培训,读书是必修课。回想起来过去的读书经历,大多数的阅读是“致用类阅读”,但是方向是向外的,方向是功利性的,是为他人之成长而阅读,主要的目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出于培训他人或者公开演讲的需要,是为了培训他人而阅读。事实上,有许多理念、知识和思想,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到,存在者知行不和一的纠结。举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我阅读的一本书,里面的“要事第一”理念与方法,在自己的实践看来,应用的并不好,分不清轻重缓急,只是当成知识,进行了传播,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习惯性的行动,一句话:知道了,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的很好。
【A2以后怎么做】
1、目标:带着目的或者问题,进行阅读。比如:阅读赵周老师的书籍《拆出你的沟通力》,目的之一是“学习、模仿如何具体地拆解书籍中的经典片段,提升自己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如果有机会,将实践体会的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
2、计划:在未来一个月【3月31日之前】将阅读到的经典片段,严格按照RIA的格式,制作成书面的拆书便签,每次一页A4纸,每周拆解制作3-4个便签,本月至少完成15个便签【除学习期间的作业以外】。
R 原文片段2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滥,但能否真正地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在于学习者自己:
第一,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拆书法是锻炼成人学习(或者说自我导向的学习)的有效工具。本书的目标是通过掌握拆书法,全面提升成人学习能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信息时代,信息泛滥,有选择与判断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有效率的学习。拆书法是一种适合成人进行深度阅读与自我成长的方法,拥有可执行的简单程序,尤其是A1的反思过往令人警醒,A2的未来行动给人自发的力量,简单步骤就可以提升从书本学习的能力,为构建知识体系做好必要准备。
【A1联系过往的经验】
回忆过往的经历,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步入职场”,阅读的书籍不可谓不够多。如果问自己一个问题:您阅读图书的方法是什么?,我还真的回答不上来,事实是“阅读吗,就是看书了,看到了好的画一画,记一记”。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吗?,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了,或者即使有自己也总结不出来。那么,原因出在哪里了呢?接触了拆书法,我有了如下的新的思考:
第一是:自己并没有形成一个阅读的方法,无论科学与否,就是没有明确的章法;
第二是:阅读的效率、深度与质量并没有保证,尤其是匮乏转化,过程不好,结果不会太好;
第三是:生有涯,知无涯,要克服对知识的焦虑心理,踏实阅读,阅读修身建设自己,这是阅读的原始力量。
【A2以后怎么做】
1、持续学习拆书法,在本学习周期内,成为自己的拆书阅读家,在导师的指导下,精进自己,方向是:为自己的成长而读书,熟练掌握拆书法。
2、每天弹性地预留固定的30分钟的时间,拆解书籍的一个片段,甚至是“别人的一段有意义的讲话”,在大脑里面,运用RIA的模式进行拆解,形成书面的便签。
3、坚持每周运用RIA的模式,在简书或者其他平台上,进行自主写作,输出内容是“内化所学,梳理自己的阅读成果”的有效方式。
R 原文片段3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
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通过运用“便签学习法”,让人读一本致用类图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依靠“RIA现场学习”
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拆书”就是拆解书籍中的有感觉的内容,尤其是有共鸣的内容,比如:“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这段文字就很有共鸣,拆解其中的奥秘,解读作者想要传达的精意,然后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观点。比如:以阅读者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实践应用为方向。
【A1联系过往的经验】
过往的认知是“只知道读书”,虽然曾经听说过“拆书”,但是并没有主动了解甚至研究“拆书是个什么鬼”,这就是既往存在的认知的局限。虽然刚刚学习,写作了2个便签,已经有感觉到“RIA”的力量,逼迫自己反思过去的既往阅读经历,甚至是学习成长的经历,在反省中成长。如果说,联系既往的阅读经历,结合上面的阅读片段,现在有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的话,我的结论是:
升级自己的认知,提升效率,哪怕是“阅读这件看上去简单的事”。
【A2以后怎么做】
1、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接触新鲜事物,驾驭新的工具,跟上时代的基本节奏,否则真会是“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和你打任何的招呼”。
2、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尤其是从事教育管理培训这个行当,更新迭代自己的速度要快,要有这个意识,修炼这项能力。
3、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重新定位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比如:商务演讲领域、培训学习技术和个人的心理成长。
R 原文片段4
读书难,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因为看不懂,因为看不下去。所以,职场人若想更好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装备更对症的学习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应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大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就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第二,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第三,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拆书法通过简单、轻松、有效的阅读帮助你提升能力。你不需要通读全书,只要阅读时应用便签法,或参加拆书帮现场学习,按照拆书家的引导来反思经验、规划应用或现场演练,就可以把书中知识拆为己用。
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从任意一本30元左右的致用类图书中,你可以得到与一场3万元的培训课同等的价值。
如果感兴趣,你可以成为能够带领别人学习的拆书家,轻松把一本书加工成同主题的现场学习。你为学习者带来的学习效果将不亚于同主题的资深培训师。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抓住读书的根本方法论,才能解决读书的效能问题。评估好方法的基本标准可以是“简单的、实际的、灵活的和有效果的”。尤其是“反思经验、规划应用或现场演练”,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阅读学习成长策略,终点方向定位精准,才给要不要阅读?要阅读什么?指明了方向。方向正确,通过拆书这样简单、易学的方法,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可以有办法做到。RIA可以看成是阅读的“菜谱”,有谱做事,会更加可靠。
【A1联系过去的经验】
或许是讲师的职业病或者既往的成长经历的原因,在心理上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觉得一本书是本好书,就想占有它,这种欲望十分强烈,仿佛“拥有了这本书,就是阅读了这本书,就是从这本书中获得了成长”。
现在驻足看着自己的书架,觉得自己特别的2,有些书籍就是冲动的结果。反省来看,买回来,翻看几页,就扔到一边去了,有时候甚至后悔买了此书,就是我犯的错误之一。同时还未自己制造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对不起自己的金钱,买来的书籍没看,满足了占有欲,却没有带来成长,然后用类似的“没时间、没精力、不需要、没价值、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未来在看等给自己宽心。
一句话,我认同“知识就是力量”,也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考大学】,但是前提是“转化”。
【A2以后怎么做】
不破不立,先破再立。
1、破掉自己占有书籍的思维方式,替代方式之一是《樊登读书会》。
2、破掉对目前未读书籍的焦虑感和愧疚感,坦然的接纳,未来少买书,卸掉负担,还节省金钱。
3、断舍离,尤其是“舍”,将看着就闹心的书籍,狠心的干掉,3月8日之前,将书架书籍整理完毕,多则惑,少则清,少就是多。
R 原文片段5
诺尔斯等教育学家的研究发现,发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叫作 Appropriation。作为教育学专业术语,
Appropriation常常译作“内化”,其实词源上的意思是“挪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干脆译作“拆为己用”。这个过程中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总而言之,学习者参加精心设计的现场学习(如培训)之所以比自己读书更有效,关键在于有些因素促进了学习者的拆为己用。
A1(反思经验)
X=A(拆为己用)={A2(规划应用)
A3(现场演练)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内化”这个词汇,是我到目前为止阅读到的最有力量的一个词汇,既往的经历中,对于“内化”属于无意识的状态,并没有将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将书籍作者的思想、观点为自己所用,或者直接使用,或者启发了自己。内化就是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功力,我相信经过1个月的持续学习,自己有信心、有意愿、有能力、有状态完成“拆书法”这个方法论的学习与内化。
【A1联系既往的经验】
内化,就是自己要和自己对话。
内化的过程,我的理解是:首先是知道,其次是判断,最后是练习,尤其是刻意的重复的练习。
举例:在既往的培训中,向学员分享过很多优秀的观点,比如“所谓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现在反思一下,就是分享了,传播了,讲解了。但是对于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答案是:知道了这样一个观念,现在深度思考一下,用文字表达一下,我的新的理解是什么呢?“自己要管理自己,自己要和自己沟通”,比如:曾经有过放弃做作业的想法【实话实说】,大脑后台有过斗争与对话,觉得没用,觉得没有时间,觉得......,总之,大脑潜意识中会寻找一切的理由与借口说服自己。就在今天早上,是什么说服自己要坚持学习下去?我的答案是:当初为什么要开始?当初,为了学习成长而开始,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否则,会是“遗憾与笑话”,否则,不会找到此时此刻的成就感。
【A2以后怎么做】
1、凡是读书,必要内化。刻意修炼这种意识状态,期待未来成为无意识的状态。
2、凡是内化,必要可视化。将自己的阅读呈现出来,简书就是“阵地”。
3、内化效果,必要行为。举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管来自与哪一本书,内化的效果应该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做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分享“就有意义”。
4、内化手段之一是,自己读书,时机和合,为他人线下面对面分享讲书,就像“樊登”那个样子的。
R 原文片段6
初级学习者的特征
把书本当作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所呈现的材料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认为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考试,学习的成果在于拿到证书。
把浏览知识的数量当作学习的收获,视各种知识大赛的获奖者为偶像,认为每年阅读大量图书且都能记住的是牛人
把读书当成一件高尚的事、纯粹的事、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事。所以不太瞧得起跟致用有关的书,唾弃“有些书不需要从头到尾读”“让书为我所用”的提醒,一律斥之为“太功利”。
在工作很多年后仍然提起自己的大学多么一流,因为自己引以为豪的“学习能力”在职场中和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
在发现学习效果不好时,指责老师讲得太浅,书写得太差,译文翻译得太差。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时,抱怨学历不够高,睡觉和起床不够早,看手机时间太多…
初级学习者可以参与拆书帮现场学习,在拆书家的主持和引导下,有效地学习致用类图书。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初级学习者,就是还不会学习者。在头脑中,被灌输、被训练或者被影响了许多错误的观念。或者是阅读观念,或者是学习观念。
初级学习者的行为特征之一是“要么看不起,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不深”。
看不起,觉得读书无用。
看不懂,觉得书籍太差。
看不深,自己没有内化或者独立思考判断。
【A1联系过去的经验】
书中有路勤为径,观点是有意义的,理解还要准确。曾经以为多读书就是努力,就是勤奋,就是学习。现在看来,勤奋是必要的,却不可以瞎勤奋,盲目的勤奋。举例:盲目的读书,跟风读书,求量不求质的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都是浪费时间。感觉应了那句话,自己只是看上去很勤奋。现在想来,真有自欺的成分。过往的读书习惯,意识,能力都很不成熟,有初级学习的影子与行为。反省是成长的时刻,嗯,拆书帮,来的及时!
【A2以后怎么做】
凡是阅读,经常问自己如下四个问题:
1.正确的学习阅读姿势是什么样的?
2.我在按照正确的姿势阅读吗?
3.阅读的成果有记录,有呈现吗?
4.阅读的内容成长了自己?
5.有现实的演练与应用吗?
用自我提问,促进自我反思与成长,提升自我阅读成长的能力,做高级效率学习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