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仰望星空,感受到星空的震撼与神秘,并开始思考我们身处的世界由什么组成,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由于缺乏肉眼以外的观察手段,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只能将这样最基本的问题诉诸于神学,基于以人为本的观念提出了“地心说”,即人类身处的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作为宇宙的中心,其他的星球都环绕着地球而运行的“地心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宇宙观测数据,因而“地心说”受到古代民众的广泛接受并被当时的宗教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到文艺复兴时代,哥白尼开始发现许多天文现象无法用“地心说”进行解释,于是他提出了“日心说”,第一次改变了人类作为宇宙中心的认知与意识。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彻底打开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新方式,发现我们除了用肉眼来观测星空,还可以用更加细节化、更丰富的手段去观测宇宙中的一些现象。1687年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他认为宇宙的塑造是基于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引力,物质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他否认了万有引力的存在,认为宇宙的塑造是基于引力波的存在,其本质是由于宇宙中存在大的物质使得时空几何发生了扭曲,从而形成了引力波,而他也同时认为由于这种引力波产生时间过于久远,是不可能被人类捕捉观测到的。
历经整整一百年后,2016年,来自全球多国的科学家同步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首次确定探测到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也意味着人类不只能够观测到宇宙的形态,还能进一步捕捉到宇宙的声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深化探索对宇宙的认知,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基于不同的波段用更精确的仪器进一步扩大人类对宇宙的可观测范围,我们不再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反而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乃至银河系都只是浩瀚宇宙中尘埃般的存在,如果把一个星系比作地球上的一粒沙子,那么全地球的沙子数量都不及宇宙中星系之多。天文学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既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在于人类本身其实只是宇宙中再普通不过的微小存在,但人类又是不平凡的,因为我们进化成智慧生命体,有意愿和能力去了解、探索宇宙是什么样的存在,又处于怎样的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探测到引力波有怎样的用处,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宇宙的规则本身是不可改变的,但几千年来,探索未知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人类愿意用一公斤重的大脑和意愿去探索、去发现,并尝试用数据去论证宇宙的规则,已经是一件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人类探索的脚步必然不会停歇,因为宇宙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通过探索所知道、发现的越多,越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认知的局限,这才是科学的魅力,这样的探索精神正是宇宙所赋予的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