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段时间心血来潮,想学编程。这跟我的本职工作其实没啥关系,纯粹是知识焦虑在作祟。我寻思着程序语言未来就是人类与机器沟通的通用语言了,要是生活在了人工智能时代,却不会编程,岂不是要被扫进“新文盲”的历史垃圾堆里去了?
不行,我得挣扎着从垃圾堆里爬出来。
于是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我从网上找来了视频课程,并且规定自己无论晚上是否有事,必须留出一小时的听课时间。就这样运行了几个礼拜,我发现自己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经过一整天工作摧残后的我,只要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点开教学视频,听着老师那最熟悉的陌生声音,倦意就阵阵袭来,我的注意力也随之节节败退。到最后,编程没学会,倒是晚上睡眠质量改善了不少。
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会:专门为某件事情腾出了时间,但是却仍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只能在仰天长叹的同时泛起深深的无力感。此时的你难免心中困惑,难道要成为一名时间管理大师就这么难吗?!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表现的基础。”——《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这是《精力管理》一书的主旨。这本书告诉我们,别惦记着时间管理了,精力管理才是高效表现的正确打开方式。哪怕时间管理做得再好,一旦忽视了精力管理,仍会导致无效时间。同样做一件事情,一小时的精神涣散,远不如十分钟的全神贯注。
《精力管理》的作者原先专门为运动员制定精力管理的计划。后来他们发现,这套方法可以被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且,与直觉相反的是,普通人对精力管理的需求比运动员更多!
普通人(比如上班族、创业者、医生等等)与运动员的生活节奏是完全不同的。运动员90%的时间都在训练,为了在10%的时间取得成绩;普通人很少接受专业的训练,却要每天维持8-12小时的良好工作状态。运动员的日常饮食作息都设定了严格的程序,而普通人忙起来可能连正餐也顾不上。运动员有淡季休假,普通人一年的休假时间少得可怜,而且即使在休假,也很难完全将工作抛到脑后。
所以,普通人其实更需要精力管理。是否掌握精力管理的方法,对一个人的状态表现有着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精力管理》着重讲述的四项基本原则。
1、精力的四大来源
“原则一: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首先明确一点,我们的目标是做到全情投入。全情投入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一天只有24个小时,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平等的,但是,以何种状态度过这24个小时,人和人之间大有差异。时间只代表生命的长度,精力投入才决定生命的密度。
精力总共有四种来源:体能、情感、思维、意志。管理精力,就是要管理这四个方面。它们互相关联,每一种精力都会对其他三种造成影响,缺一不可。比如体能很充足,但是情感倦怠、思维消极、意志薄弱,肯定谈不上全情投入。因此,必须对四种精力来源同时进行管理,才能获得最大成效。
体能精力是最基础的燃料。现代社会的工作以脑力活动为主,因此体能精力常常被认为可有可无。但是,即便是一直坐在办公室里的脑力工作,体力仍然是决定表现的关键因素。体能精力取决于呼吸、饮食、睡眠等,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能够带来一天的饱满精神。
情感精力来源于正面的情感要素,比如愉悦、积极等,正面情感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最佳表现。与之对应的负面情感,像是悲伤、愤怒、恐惧、埋怨等,则会快速消耗情感精力。有时候我们明明没有做什么事情,但就是觉得累,很可能是情感精力消耗殆尽的缘故。
思维精力是我们用来思考问题的精力来源,可以理解为“脑力”。具备充足思维精力的人,总是能保持专注和乐观。与体能精力不同的是,思维精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滑,反而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多,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敏锐。
意志精力是最为特殊的精力来源。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目标或者说使命感,决定了他意志精力的多寡。一个拥有强大意志精力的人,即使体能、情感和思维精力都降到红线以下,单是依靠意志精力,也足以重燃精神。
2、精力的消耗与恢复
“原则二:因为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精力是会被耗尽的。当缺乏足够的精力时,再逼迫自己过度消耗,最终结果只能是精力的彻底枯竭。反过来也一样,只是一味地去恢复和休息,从不去使用精力,那么精力的容量也会萎缩。这可以类比肌肉训练,某块肌肉如果长时间不用,它的力量就会一天天衰弱,等哪天再想要使用的时候就力不从心了。
因此,精力最好不要进行单线程的消耗或者恢复,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来回波动,就像潮涨潮落、月圆月缺那样,仿佛是生命脉搏的律动。
“我们也必须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看作一系列短跑冲刺,在某些时间段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时间段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以应对下一个挑战。”——《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多数情况下,精力的消耗是不用操心的,但很多人往往对精力的恢复也并不在意,以为睡上一觉就万事大吉——就好比我只知道用重启大法解决一切电脑故障。但是,睡眠只是补充体能精力的方法之一。要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精力再生,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四种精力来源都有各自的恢复方式。
体能精力的恢复与呼吸、饮食和睡眠有关。当需要调整体能状态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吸一口气,深度而平静的呼吸可以让人放松并激发精力。饮食方面建议少食多餐,吃太饱容易犯困。而且,尽管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可以短时间内显著提升精力,但30分钟后精力水平又会快速下降,因此最好选择一些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比如全麦食物,或者草莓、梨子、苹果等低糖水果)来补充体力。充足的睡眠是体能充沛的基础,一般7-8小时比较合适,如果白天小憩,最好不要超过30-40分钟,否则容易陷入深度睡眠,醒来后会更加疲惫。
情感精力的恢复需要设法补充正面积极的情绪。情感精力长期被消耗而不进行补充的话,情感能力也会衰弱,外在表现就是容易焦虑,甚至无缘无故崩溃。情感精力的恢复方式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任何能够使你感到享受和满足的事情,都能激发你的正面情感。比方说唱歌、园艺、打球、跳广场舞等等,只要你自己乐在其中,都是在补充正面情绪。如果要最大限度的补充情感精力,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进行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单一的情感补充方式,情感补充的来源越是丰富,越能提升情感的精力储备。
思维精力在使用过度的情况下,人的专注力和判断力都会降低。这时切换一下思维频道,接触某个新的领域,思考新的问题,反而能让思维精力喘一口气。或者单纯的放松一下,泡个热水澡、出去散个步之类,也是不错的选择,很多伟大的灵感正是诞生于这些全身心放松的时刻,而不是连续的工作当中。平时上班太紧张的话,可以借着去茶水间倒水的机会,和同事唠嗑两句,给思维精力放一个小假,然后以更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意志精力仍是最特殊的一种,它的消耗和更新是同时进行的。无论冥想还是祷告,既是注意力的集中,也是意志力的补充。我甚至觉得,只要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意志精力就不算真正被消耗。只有到了信念被动摇的那一刻,意志精力才会减少;若能重拾信念,则意志精力又将再获新生。
3、精力容量的扩展
“原则三: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还是以健身举例——适当的突破极限,并在之后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后的肌肉纤维会更强壮。精力容量水平的扩增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扩充精力,就必须走出舒适区,总是在能力范围内使用精力的话,是得不到强化的。但是也不要操之过急,每次的训练只需在舒适区外迈出那么一小步,步子迈得太大,反而适得其反。
训练后的充分休息和训练本身同样重要。精力的正常消耗,尚且需要及时恢复补充,更何况是在超越极限的使用之后。训练肌肉时通常不会连续刺激同一组肌肉,而是每天更换不同肌肉群的练习动作,就是为了让前一天承受压力的部位得以休息。通过突破极限+充分休息,不止是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精力的“肌肉”也能够增长。
体能精力的扩容最容易理解,力量和心血管的锻炼都能够提高精力水平。对于无法抽出整段时间进行体能训练的上班族,可以采用间歇式的训练。所谓的间歇训练,一般是持续60秒左右的高强度有氧练习,方式包括短跑、爬楼梯、骑自行车等等。别看时间短,间歇式强调的是利用碎片时间,快速提高心率,之后再进行充分的有氧恢复。坚持一段时间,会明显感受到自己体能的进步。
情感精力的训练,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情感的广度。拥有强大情感精力的人,能够灵活运用很多看似对立的情感特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可以喜欢其中的一面,但你无法否认,两面合在一起才是一枚完整的硬币。自信与谦逊、进取与克制、果断与审慎等,都可以看作是硬币的两面,情感精力的容量越大,越是能兼容这些特点。
“如果花时间评估目前的情绪广度,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情感肌肉远超出其对立面。请留心你对那些对立品质的评价和态度。只有接受那些看似相反的品质,不逼自己在其间二选一,才有可能获得最深刻最丰富的情感能力。”——《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习惯于使用其中一面,而忽视其对立面的情感肌肉,就会丧失情感能力的平衡。过于自信而忽视谦逊,就会显得傲慢;过于谦逊而忽视自信,就会显得自卑。和很多事情一样,情感特质也是过犹不及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情感广度。
情感肌肉的训练需要结合特定的途径。举个例子。一个行事专断而缺乏共情的人(专断和共情也是硬币的两面),为了培养“共情”的情感肌肉,可以找一个具体可行的突破口:比方讲,学会倾听。参加讨论或与人交谈时,强迫自己先听完别人说话,再发表意见。对缺乏共情力的人来说,克制自己不打断别人,是会花费大量情感精力的。这就相当于突破了情感容量的极限。通过倾听他人,反复刺激“共情肌肉”,然后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恢复情感精力。这就是突破极限+充分休息的训练方式。
思维精力的扩容没有别的方法,只能是多动脑,多思考。为什么各行各业的大师都提倡终生学习?不只是为了吸收新的知识,还在于学习本身能带动思考,而持续的思考可以防止大脑的退化。思维精力的萎缩往往是一个恶性循环,使用的越少,思维精力的容量就会缩小;再想要学习新知识时,发觉思维肌肉跟不上,这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于是更放弃了思考,加速了思维肌肉的萎缩。
拓展意志精力,就是拓展人生的意义。很多缺乏意志精力的人,其症结在于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作者的建议是,不要去寻找意义,人生的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而不是在某个角落等待被发现。如果把生活看成是某种使命的载体,强烈的使命感就会像深埋在地底下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提供意志精力。
4、建立仪式习惯
“原则四: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 ——《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精力,构成了高效表现的四个维度。它们可以被快速充电,以应对日常的频繁消耗;也能够在系统的训练方式下,日积月累出更大的容量。精力的扩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因为一两次的训练,就明显感到“哇,精力水平真是增长了不少!”,这或许是人为制造的错觉,好让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能有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
人本能地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任何跨出舒适区的行为都会消耗精力。而精力扩容所需要的训练,正是在舒适区以外的,否则也就谈不上精力的拓展。对一个缺乏体能的人而言,规定每天坚持早起跑步,刚开始一定很痛苦;同样,人际交往的情感肌肉并不发达的人,定期参加聚会也会感到疲惫。每个人用于自控的精力很有限,如果每做一件事情前都要花大力气说服自己,那就不太可能坚持得下去。
“主观意愿和自律性的局限在于,每一项对我们自制力的需求——不论是决定午餐内容还是控制挫败感,制订健身计划还是坚持一项困难的任务——都会消耗我们容易枯竭的精力储备。” ——《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但习惯则不同,习惯是不会消耗精力储备的,或者说消耗得非常少。每天早上起来刷牙几乎是无意识的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去做,不会掺杂任何多余的思绪。这就给予了我们启示。既然精力扩容必须消耗存量精力,不妨把这种训练培养成习惯,定时定期去做。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精神内耗,使精力扩容的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并且更容易持之以恒。
一旦下定决心去培养习惯,就需按部就班,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件事当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风雨无阻地去完成。随着习惯的逐渐养成(一般需要1到2个月),精力水平也随之不断成长,仪式习惯从最初的艰难推动,到后来慢慢结出了喜悦的成果。这时,不去做这件事情反倒有些不习惯了。
5、尾声
在看《精力管理》这本书以前,我只知道时间管理,对精力管理没有什么概念。感到疲倦或效率欠缺,就觉得自己没有休息好,至于是哪方面没有休息好,怎样才能休息得好,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头绪的,索性统统归结为体能问题。但如果是情感、思维、意志精力的枯竭,用补充体能的方法来恢复,是不会有效果的。这种时候,睡一觉还不如看场电影更能满血复活。
《精力管理》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书中还举了很多实例,应该是作者以前提供咨询时接触的案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内容,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画像。有时间的话,建议看看原书,能有更多收获。
至少对我而言,改变了对精力管理的认知后,确确实实提高了生活工作的效率。虽然无法量化提高了多少,但是运用精力管理的方法和不去运用,一定是有差距的。因此,也希望能给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