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晚自习以后,接到了小花的一通电话,她哭哭啼啼在那头说她被朋友坑惨了,我心里咯噔一声,想着这个朋友莫非是她之前提起过的余先生。
她和余先生相识于大三,夜跑,操场。小花是个能量少女,跑5公里气都不喘的那种,每次跟她跑步我都感觉自己的体力弱爆了。余先生是偶然一次在她锻炼后做拉伸的时候跟她搭的话,问她是不是每天都过来锻炼,以后可以一起,小花那么害羞,当然拒绝了。
但是每次去锻炼的时候依旧可以看见他,后来就慢慢熟悉了,他们一起锻炼,然后余先生把小花送回寝室。我原本以为他们俩会发展成为情侣关系,结果是我想多了。后来因为他俩都准备毕业就工作,刚好对同一个公司感兴趣就一起去应聘了,结果他们俩都拿到offer了,只不过是不同的岗位。
刚开始他们相处的挺好的,直到最近余先生交了女朋友,约会自然比较多。余先生就把一些文件整理类的东西都要小花帮着做,最开始小花觉得没什么,大家都是朋友嘛,谁没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呢。
也许是小花为人特别温和,老好人,有什么不满委屈都往肚子里吞的那种,后来余先生就要她帮忙的事情越来越多,她虽有不满,嘴上也什么都不说。直到前几天,余先生说要她帮忙,把她手头上客户的数据给一部分给她女朋友,余先生的女朋友跟小花是同一岗位不同公司,自然是竞争关系,小花肯定不愿意了,就委婉的说着不太方便的理由拒绝了。
然后余先生并没有表示理解,而是有点不满,没过多久,公司内就传遍了,小花泄露数据给自己的竞争对手的谣言,小花委屈的找上司说明情况,她没有泄露数据,但是不知道别人怎么有我们数据的。
可,职场并不相信眼泪
小花跟我讲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跟我提起过的“底线”,在心理学里有个对应的名词叫“心理边界”,当小花觉得帮余先生做那些事情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小花的心理边界已经向她发出警报了,可她还是选择去继续帮忙。如果小花在刚刚觉得心理不舒服的时候就拒绝,余先生应该就会适可而止,而不会得寸进尺,小花也不会有这般境遇。
圣经里最迷人的一个概念叫: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在说什么呢,越好,越好;越差,越差。小花对余先生越好,余先生越觉得理所当然,越觉得不管提什么要求,小花都不会拒绝,自然就越来越过分。小花如果在最开始明确的跟余先生讲清楚,帮忙可以,这次帮了你就没有下次了,在最开始就确定了他们俩之间的边界,我想他们俩之间的友情应该可以正常维系。
关于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我高中一个好友。当时我成绩很一般,老师大概看我学习态度还不错,总是把我和学霸放在一起,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成了朋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学霸请教的事情也是常有,虽然有时候学霸不太情愿,谁叫我脸皮厚呢,不弄清楚不罢休。
不过我也知道耽误了学霸的学习时间,后来学霸有什么需要我的地方,我都抢着去帮忙,我觉着吧,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无论是是付出还是得到,后来有一次,我期中考试考的还不错,家里人就说带我去武大看樱花,我可高兴了呢,学霸知道了后也想一起去,我跟家里商量后,家里人答应了,还亲自跟她的父母通了电话,沟通了出行的细节。
当时出行的时候,一切顺利,到晚上,家里人安排了住宿,学霸当时当着我家里人什么都没说,在跟我单独在一起的时候表达了她的不满,我当时就跟家里人商量说能不能换一个住宿的地方,当时家里人特别不理解,因为出行之前这些都是商量好了的,不管是学霸还是学霸的家长。
当时我觉得,不能委屈了朋友。就死活要换地方,家里人不同意,我就闹,后来惹的大家都不开心。学霸第二天一大早就哭得梨花带雨跟她爸爸诉苦,她爸一听,觉得是自己女儿受委屈了,立马赶过来了,连招呼都没跟我家里人打就把她带走了。家里人事后批评我太过任性,可当时的我,也只是想讨学霸的欢心,没想到会伤了家里人的心,让家里人觉得我没有基本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后来我还是去跟她道歉了,可最后还是形同陌路了。
我为什么那么拼命想要讨学霸的欢心呀,因为我怕失去这个朋友,当时我还不懂,什么是朋友间的平等,更不懂什么是自我价值感。
有一部分人,在友情里怕失去朋友;在爱情里怕失去爱人,她们本身的自我价值感就很低。在友情里,她们觉得别人跟她关系好,是因为她愿意帮别人做一些事情,如果朋友找我帮忙我不帮的话,我可能就会失去这个朋友。在爱情里,她们觉得如果不对对方足够好的话,对方就会离开。
在她们的意识里,别人喜欢她们是喜欢她们的外在价值而不是她们本身,为什么有些人自我价值感高,表现的很自信;有些人的自我价值感很低,表现出很自卑的样子。
很久之前看过这么一个研究,A组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和B组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分别让自己的家长带着去看牙医,A 组孩子的家长在路上就嘱咐他们,见到医生,你不要怕,你牙齿之前有过任何不舒服的都要和医生说,在医生跟你看牙齿的过程中,你有任何的问题都要问医生,医生跟你讲话的时候你要时刻的反馈自己的感受。
B组的家长在去的路上跟孩子嘱咐的是,在见到医生了后医生说什么你就听着,如果检查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舒服你就忍着。
我们的第一教育都来自于原生家庭,心理学里有个理论叫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包括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求也就是缺失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寻求高级需要也就是成长需要的满足。
很明显B组的家长没有满足,小孩子的安全和尊重需要,一般小孩子见到到医生都会很害怕,而B组的家长没有丝毫抚慰小孩子心情的举动,也没有意识到小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有权利表达自己感受,给予他们基本的尊重,这样的家长也很难满足孩子归属和爱的需要吧。
我们都不能选择原生家庭,也抹去不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去改善那些不良影响,你也许会碰见一个很好的老师,她会一直给你爱与温暖;你也许会碰见一个很好的朋友,每次在你质疑自己的时候,她都在分析了具体情况后鼓励你;你也许会碰见一个很好的恋人,在重返童年的过程中互相治愈。
我们就像一颗颗等待绽放的种子,也许我们生长的土地没有那么肥沃,雨水也不够充足,来往的陌生人也许会毫无顾忌的在我们好不容易萌芽的时候踩来踩去,我们也会接受太阳的恩泽,小朋友笑脸的馈赠,慢慢把根往更深处蔓延,这样才能在时光中慢慢惊艳。
我们无可避免的会受伤
为什么不坦坦荡荡,潇潇洒洒告别
然后去迎接下一段五彩斑斓的故事
摸摸头,希望你继续兴致盎然的与这个世界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