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馨

紫魅

很大年纪才看到康乃馨,这种表达对母亲之爱的花。

像很多人一样,原先的我,认为对母亲是无需表达的。

感激,思念,关怀,愧疚,甚至嫉妒,仇恨。

母亲于我似乎是个日常的存在,每天早起晚归,忙里忙外,在地头锄草、点秧、拔菜、压水,在厨房煮饭、切菜、炒肉、炖鱼,或者是,在繁忙的罅隙里偶尔织毛衣、绣鞋样、晒太阳、在沙发上打盹,悄无声息,日夜不停。

在家的时候,天快凉的时候,床头自然会有温暖的被褥,衣橱自然会有清洗晾晒如新的毛衣和羽绒服;天快热的时候,床头自然会有凉爽的竹席,冰箱自然会有半边破开的西瓜和各种味道的冰激凌。感冒了,桌上有药;疲惫了,凳上有枕;悲伤了,头下有肩。每个女儿被母亲宠溺关怀,宛如天上的行云,身边的空气,日日可见,不觉稀奇。

粉嫩

见到康乃馨之后,才知道它为什么能表现母爱了。花瓣细碎幽密,花色明朗纯净,像母爱,细致入微,纯洁无私,一成不变。然而花形并不妖娆繁复,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像普天下大多数母亲,似乎处处存在,日日盛放。

记得老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唱道:“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唱词通俗,却道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与真情。

哪天天上不见了行云,身边不见了空气,日常可能会变为恐慌与绝望。

绝大多数母女恐怕只会越相处越好,要不然怎么一些驻颜有术的母亲,和女儿宛如姐妹呢?

而武则天于太平公主,韦后于安乐公主,母爱一经权势渲染,却是一番刀光剑影,生死速变。

极少数母女关系却在时光流逝与人情嬗变中变换了模样,像《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母亲,爱儿孙胜过女儿,将她的精血榨干供养儿孙的予取予求、贪得无厌;像渡边淳一小说《樱花树下》的母女,爱上了同一个渣男,男人的好色花心,女儿的稚嫩好胜,逼死了年老色衰的母亲。

这些极端的母女关系,在世间恐怕少见。

柔媚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妇,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我几岁的时候担心我身体赢弱爱生病,十几岁的时候担心我学业紧张精神吃不消,二十几岁的时候担心我性子耿直难以融入社会,三十几岁的时候担心我年老珠黄嫁不了人。

前些年,每当有人提及我大龄未婚的事,母亲便泪水盈眶,打了几个转,终不见掉落下来。尽管如此,她却没有强迫过我。

每当有人冒然询问我的个人状况,她的脸色,会像夏日即将暴风雨的天空一样,蓦然阴沉,但转瞬又像暴风雨匆匆来又走的天空,雨过天晴,一抹明亮,淡然为我抵挡道:“她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呢!”

母亲的心思细腻微妙,让我从小到大,所问皆有所答,所求必有所应,就像康乃馨花瓣细密,无处不在。母亲身形瘦弱,却在春色满园时让我尽闻花香,风雨骤来时为我挡风遮雨,世间万物,至坚至伟,不过母亲。

现在,我快四十岁了,犹然小姑独处。她鬓发尽白,满面皱纹,尽管孙子都已经上了大学,传宗接代已有保障。但她有时候,在不远处,情不自禁,静静的看着我,满目沧桑,似乎我是她久久未完成的一件大事。

事到如今,我不知道她是否还在担心着。我会挑选合适的时间,比如她心情放松欢快的时候,告诉她我有能力在这社会上自立,也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兜底,她一半释然,一半责怪,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我们怎么说也没用。事到如今,顺其自然,随便你!”

我自然无语,半是愧疚半是幽怨,愧疚的是身为女儿,终不能活成母亲希望的样子;幽怨的是因为年纪、年代、观念的不同,她终究是不理解我的,如今的淡然与包容,与其说是她完全理解与接纳,不如说是奈何不了我的无奈与凄怨。

绿影

她与我只有一世的母女可以做吧,日子越走越远,人越变越老,未来经不起等待和猜测。再过一些年,我不知道人生将是何等模样。但是只要父母还在,他们应该还是寸步难离的守在我身旁,母亲还是会念叨我跑步流汗了一定要在背心隔一条毛巾,还是会担心远处差旅的我不适应各地的气候与饮食。

如果再过一些年呢,再亲近的人也终将远行,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我终归只剩一人,谁来与我日夜守护、朝思暮想呢?一念至此,不觉感叹,人生苦短,何处不凄凉!

以往的母亲节,我给她买过衣服鞋子,买过保养品,买过食物,却从没有买过花。

今年母亲节,本来想买一束康乃馨,但是细想一下,还是不准备买。

因为她一辈子都过着勤谨务实的日子,田野地头的荠菜花马齿苋花狗尾巴草她都认识。但是鲜花,她不懂得欣赏,每当看到有人家里花瓶里插的鲜花,说花那么多钱,不知道可以买多少块发糕,多少个馒头。鲜花于她而言,没有实用价值,还不如衣物、食物、金钱实用。

于是,我准备买一份康乃馨蛋糕或者饼干,最好是有康乃馨菜饼,送给她,这可能会合她的意吧!

康乃馨,是母爱之花,却和我亲爱的敬爱的母亲,没有多大关系啊!

赤红


囡懒猫,生于湘北小城,求学于岳麓山下湘江水畔,中文系毕业。曾在上海、长沙从事过文案策划、广告创意、市场营销和语文教师等工作。半生漂泊江南,游山玩水,看花品茶,抄经熏香,读诗赏文,吟咏情怀。写文赋诗,只为欢喜,点滴生活,人间真情。愿日日写一字记录心情,月月赋一诗歆享美好,年年集一册铭记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302评论 5 47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232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337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977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920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94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38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19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55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79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26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0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96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8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96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67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43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是3.8节,女儿绘画回来,给我买了三束康乃馨。祝妈妈节日快乐,我爱您!太幸福了!一瞬间心里汹涌澎湃,一阵一阵的...
    玉妮阅读 1,347评论 32 46
  • 五月,校园里的花儿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那长长的绿化带里,蓝色的扁竹花妖娆不再,却有月季在风中摇曳着美丽。花盆里...
    兰馨若冰阅读 463评论 0 9
  •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 画一朵康乃馨送给母亲吧。 祝福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快乐! 今年母亲节,我想来写点关于母亲的故事。...
    聪聪手绘阅读 9,676评论 7 28
  • 买过花的人都知道康乃馨比玫瑰花便宜。康乃馨代表的是亲情,而玫瑰代表的是爱情。我想这就是两种花价格相差甚远的原因吧。...
    素荭阅读 817评论 0 4
  • 母亲若还在世,今年应该有85岁了。母亲已离开我们十年了,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买一束康乃馨放在母亲的坟前,以寄托伟大...
    阳光万丈阅读 731评论 8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