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头脑:冷静、理性的思考,非主流的暖性思维。
很多人会对主流的思想,红、专、正的事物充满认同感,而难以接受一些偏冷的非主流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又红又专的梁植可以在演说家的舞台上获得更多掌声,甚至夺冠,而黄执中则面临淘汰的原因。当然黄本人并不在意输赢,对他这样的大咖而言,也许只是想找一个地实践自己新的研究成果。观察观众的反映,回去后再弥补自己研究的不足而已。
想赢得这样的比赛对黄来说其实一点不难,对于有过上千场辩论经验,是辩论界公认的泰斗,又担任华语辩论最高赛事评委的人而言,观众的品味早就烂熟于心。主流的价值观早就琢磨透彻。只是在他看来,他需要的不是输赢,而是突破。
大咖不希望自己的表演变成一场小咖秀,仅仅表现了能够迎合众人、博取众人眼球的老套桥段而赢得胜利。更希望带来一场头脑风暴和新视角,把这种偏冷的观念带给更多人,引起多元价值观的思考,同时他也在试水众人的价值底线。而他这么做不是想要证明自己有多与众不同,只试想如果这样的大咖都为了输赢而不断重演他本来就会的技巧,那还有谁可以来探索、创新呢?
因此现在看他的比赛,多半是感受到他的“冷头脑、冷思维”的魅力,更多地剑走偏锋,找到其他的切入点,坚持多元的价值观,同时他也希望观众能为他表达出的冷观点买单。只可惜众口难调,大多数观众更希望听到那些接地气而能迅速引起共鸣的话。而他的很多表达通常要等观众散场了才能引起一些人的思考,但这一点也不重要,不影响他坚持冷头脑的死忠。
在“演说家”的舞台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可以归咎于观众的品味不同,但在“奇葩说”这样标榜大胆、前卫的节目中居然也被高晓松批,就有点不近人情了。就在4月2日的奇葩说中,究竟是辩论技巧的创新?还是道德底线的试水?相信大家自有论断。黄在赢得有史以来最高的48票后,被高晓松批得体无完肤,甚至被指表达的基本道德观出了问题。赛后接受采访时黄说“很可惜,没有表现很好”,并没有说因导师激烈的批判后,引导观众一边倒而输掉了比赛。
其实每个人的看法都有他的局限性,而对于这样敢于“暴冷”的非主流价值观,光就勇气已经值得点100个赞,何况还要冷静而有逻辑地将这种冷观念带给公众媒体,试图说动大多数人,试问几人能行?又有几人没有公众形象和道德观的枷锁?
黄执中之所以能称为“辩魂”,不仅是对他辩论技巧的嘉许。更多地是对他辩论态度的肯定。坚持另辟蹊径,并尝试运用最接地气的表达,把他独到之处售卖给观众,哪怕很多观众的思维方式根本跟不上他的逻辑,说明白点就是观众的鉴赏能力够不着黄的高度。但他仍然不厌其烦地想打动他们。哪怕多打动一位观众,他也会斟酌好几种可能的表达形式。而他总是谦虚地把原因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表达不够完美,所以观众不买单。
其实有些观点之所以会是主流,就已经说明了这些基本的价值体系是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大多数人秉持的态度。然而想让大众接受冷观点,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冷观点之所以冷,也是因为一开始就不在最基本的价值谱系里。就像叫一个“直男癌”去同志一样令人难以接受。所以黄的一些冷观点会有冷反映就不难理解了。
但黄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坚持方向,确是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表现,如果只是为了赢得比赛而一味迎合主流价值观,我想他自己都会觉得愧对自己、愧对辩论界、愧对观众吧。仅仅表达主流价值观,那还需要你黄执中来干嘛?冷观点虽然增加了失败的风险,但哪又怎样?现在他的赢面虽不如从前大,但观点的思考力和影响力却要远超从前。
历史上从来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带给大众更多的思维震撼,更多的观念动摇。相信只要他坚持不懈,冷头脑、冷观点迟早是会给我们更多的刺激,就好像一剂兴奋剂让你头脑发热,而发热之后的思考会逐渐动摇原先那坚不可摧的“底线”,让我们的价值谱系不断变得丰富,从而让社会渐渐变得多元而宽容。
马东曾经说过“如果在奇葩说都不能说的话,那其他节目就更不可能了”。高晓松说那投票的48个观众让他心寒,但其实高晓松的过激表现也让很多观众心寒。一个好的节目,是需要不断试水,一个好的辩者也需要不断突破。这样才能“越辩心越宽”,能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人难道不比把胭脂卖给美女的人更值得被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