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八年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在课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课中表演“群童抱茅”这一小节,目的是想让学生感受杜甫的无奈与悲痛,结果却适得其反,我还让学生演了三次。现在想来,这一设计很不应该,第一此节并不是文章的重点,第二在这个非重点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第三,破坏了整堂课的气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弄些非必要的东西。
今天在七年级执教《秋天的怀恋》,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在齐读之后采取了表演读,刚开始,表演者读得一般般,不是很投入,没有置身其中,倾注情感,后来的小组渐入佳境,按理来说是好事,结果越投入,发现迎来的是同学的笑声。
本来这两个主题都是沉重的,被学生一演一读竟迎来了笑声,我想不应该呀。一个是处境艰难的杜甫,一个是共患难的母子。一直想不明白如何化解这种尴尬,望同行给我提出好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