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原创的成人学习方法论,用以下三个步骤帮助我们进行知识的内化:【选摘】、【思考】、【行动】。
【选摘】
第十二章: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我们的大脑里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它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地、持续地升级。而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我们要持续升级的只不过是: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少有人真正拥有的高级能力——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成长和学习就是我们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只要你开始在意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它,而打磨操作系统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概念上来看,我不再使用含混的“价值观”之类的词去描述自己的思考方式与过程,我用我自己定义好并且反复打磨的概念:“操作系统”。然后,我知道构成操作系统的就两样东西:概念和方法论。然后整理出一整套打磨、更新、升级的方法论去维护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这是个迭代的过程。
所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描述,就是这样的: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描述使得“成长”多少可被量化—— “可量化”很重要,因为量化的结果是最好的反馈。成长从来都是需要过程的(常常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成长可量化了,它就有了足够的动力。而这本身,也是“成长与重生的方法论”。
【思考】
关于知识体系的概念: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那时候我连“主动思考”是什么都不知道,就随波逐流的跟着外界的信息走,缺乏自己的“定见”,
那时候我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碎片的知识点”的概念,缺乏主动思考,连点成片的能力。
笑来老师这篇文章很清楚的说明了“概念”的概念,= =,有了这个概念后,我也慢慢体会到,头脑中的概念慢慢梳理清楚,连点成本,从错乱搀杂的点与点直接整理出体系和结构。
关于成长的量化:
也许有人认为成长的量化是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也许是升学了,也许是考到了什么证,也许是升职加薪了……
这些是长期积累的成长中央外化的结果,一方面,这个“结果”要凸显出来,需要长时间的酝酿。而自己对“概念”的输入和梳理,则“即时”。
另一方面,有些时候你成长了,未必有结果可以外化,甚至有时候有“结果”出来了,但其实你可能并没有成长,两者都会给人带来消极影响。
前者会失去部分动力,后者更是由于错误反馈可能形成错误的认知。
学会升级,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很重要,我们要把这个升级的过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解世界的角度,理解多一个概念,就好像自己的世界就又扩大了一点,这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快感。
上学学习的时候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我就没有想到这样去分析和思考我们学过的知识。这是一个一说就懂的道理,而且一旦知晓就不可逆转,不可遗忘。
我曾试图用这个角度也就是从概念和方法论两方面写这篇读后感,但发现不太行,这本书有概念和方法论,但是更多的是一些说不上概念的道理,思考。
【行动】
经常问自己:
·学会了哪些原本不知道的概念和方法论??
·哪些已有的概念和方法论被进一步打磨了?
持续升级操作系统,并主动把握升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