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憧憬过自己的工作/爱人,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最终爱上了自己的事业/爱人而有的人做不到?在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和家庭方面,激情有没有用?
卡尔*纽波特的这本书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提出事业成功的四条规则,最后以自己践行四个规则的结果做结:正确的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
1 四条规则
规则一 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政府和媒体引导我们要崇拜那些勇于追随激情的人,而同情那些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人。他们鼓励你去创业,甚至不顾你大学刚毕业对市场一无所知。
很多职业规划师也告诉你“做自己喜欢的事,钱就来了”,包括乔布斯的激情演讲。因为励志的演讲是不会跟你谈他怎么辛苦的,即使谈了,你也会选择性遗忘。《乔布斯传》证明他最初的创业并不是想要改变世界,他喜欢禅修胜过科技。
激情是需要时间的,它只是精通的产物。社会科学研究证明有吸引力的职业通常有着复杂的起源,然而影响职业满意度的因素包括自主、胜任和归属,与激情无关,甚至激情是引起职业困扰的罪魁祸首,比如频繁跳槽和自我怀疑。
规则二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以产品为中心,关注自己能为世界提供什么价值;后者以自我为中心,关心世界给自己什么。作者提出成就大事的三个特质是创造力、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些特质宝贵而稀缺,需要以职场技能去换取,即”职场资本理论”。其观点是技能胜过激情。那么如何来打磨自己的职场技能,努力做好“工匠”?首先需要走出舒适区,参照刻意练习五部曲:
1)了解职场资本市场,认清位置
2)匹配自己的资本
3)定义“优秀”的目标
4)“摧毁”与“拉伸”
5)耐心:职场资本的获取需要时间
规则三 幸福来自于自主力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基于自主力是创建热爱工作的特质之一,自主的程度可以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个也不难理解,观察一下周围的孩子就能知道。如果你要求他去做什么,他反而不会去;然而,他如果是自己选择的,那么便会洋洋自得地向你炫耀。
职业幸福也遵循“财务可行性法则”,即别人是否愿意为你的行为埋单。如果你能够给别人提供价值,那别人当然愿意支持你。现在很流行一个词汇叫“财务自由”,这个自由只是证明你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不能仅仅为生存奔波时,你才能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毕竟梦想不能当饭吃,大多数人如果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那么再美好的梦想也只是憧憬。
然而自主力需要避免两个陷阱:资本薄弱和关键障碍。
规则四 使命感带来意义
今天是建军节,我发现很多推文也都有提到军人的贡献,为了我们的岁月安好,他们在负重前行。我知道生活中有一些不好的印象或者案例。但是我接触过的两个国防生都是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曾经的邻居,他走路时肩膀特别直,即使一个人住,家里的被子也是叠成豆腐块。另一位朋友,秉着“利民”的初衷,研究飞机防撞系统,他改进过的系统获得了英国航空最高奖。他们的使命使他们热爱生活,将精力集中在有用的目标上,或许能够回答“我的人生应当怎样度过”的问题,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在前沿地带寻找使命。
2 规则之间的联系
通过文章之前的逻辑图可以看出四条规则之间紧密联系。
规则一的反面我们听到较多,“追随你的激情”俨然已经成为旗帜般的标语,可是激情的持续时间太短,而激情本身必须借助起来方面来推动职业发展。在家庭关系上也是如此,很多人抱怨结婚之后没了激情。然而仔细想想这往往只是推脱的借口。
规则二是对规则一的深入执行-----工匠思维,努力发展职业技能,才能“独具匠心”,形成职业资本。
规则三更细化,持续的掌控力(自主力)需要依靠职场资本,避免陷阱,规避风险。
规则四,使命感也往往也是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毕竟你要通过前沿领域寻找使命感的话,投入必不可少。没有这些投入,你即使满腔热血、万千点子也在现实面前无用武之地。
3 未来---摇摆的钟
国家建国初期强调“干一行爱一行”和“又红又专”,而现代的社会更强调眼前的利益,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90年代靠勇气和机遇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建立现代企业的关键是“智囊”和制度,而工匠思维又开始受到推崇。
最后,职业上的幸福感往往不是激情带来的,而是足够长时间的技能磨炼产出之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导致。家庭的幸福也不是激情创造的,而是人人愿意维持之的用心经营。没有激情时或者激情退去之后,你知道怎么做了吗?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