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了四大名著的改编翻拍。胡适老先生绝对想不到自己当初提的“四大名著”的概念百来年后竟然为无数不从事文学的人,提供了这么大赚钱的机会,真是造福后人啊。
今天要讲的,是另外一个翻拍作品堆积的系列,不同的是这个系列都是由一个人缔造的。如果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没人不知道四大名著,那么同样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
金庸的武侠,真是从地摊文学跃居殿堂文学的典范。当年在各类学校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资本主义流毒,只能被撕成一页一页的在桌子下面流传,哪怕不了解前后故事情节,也能看的热血澎湃。
当小说变成了电视剧,影响力有增无减,甚至于变成了老少通吃的电视。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至高无上的金庸武侠影视剧,也许是黄翁版的《射雕英雄传》,也许是古李版的《神雕侠侣》,又或者是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TVB不仅用这些IP赚了大钱,捧红了一帮演员,同时还把演绎这些故事的模板深刻的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让大家感觉故事就该这么讲、演员就该这么演、造型就该这么扮、武术动作就该这么设计,不是这样就不对了。
其实金庸的很多作品里都有大场面的描写,比较典型的有《天龙八部》里少室山上围攻燕云十八骑,《倚天屠龙记》里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神雕侠侣》里杨过为郭襄送生日礼物。早期的TVB剧限于资金,只能以小演大,以少演多,很多地方都是缩手缩脚不舒展。当然你可以说场面只是起一些辅助作用,但是光靠主要演员的台词和动作,带入作用明显是不够的,就感觉不过瘾,尤其相比文字叙述出来的大场面更是有一定差距。从这一点上来讲,内地翻拍的不少武侠剧还是很有优长的。
其次,一部影视剧制作是否精良,是一定能够从道具服装演员动作这些细节体现出来的,你们推崇备至的《唐顿庄园》就是因为高度再现细节而成为经典的。部分港版武侠剧限于某些原因,对细节是不够严谨的,举个例子。众所周知萧峰是契丹人,当年其父携妻儿出关遭遇带头大哥围攻,萧远山在雁门关外石壁上含恨题字,而后跳崖,很明显提的应该是契丹文。黄日华版《天龙八部》写的是蒙古文,张纪中版的《天龙八部》则回归了原版。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细数了。(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百度一下 “胡子版《天龙八部》中我认为值得称道的细节” )对细节的用心程度直接体现了制作方的态度,娱乐作品同样可以成为经典作品。从细节角度来讲,张纪中的《射》《天》《碧》都是制作精良的典范。
最后,人们都会讲的,就是把一种艺术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其实就相当于是二度创作,至于能创作到什么程度,就不能确定了。张嘉佳自己拍自己的作品都能收获一大堆的非议,更何况是拍别人的作品。制作方在自己对原著的理解上,还要照顾作品拍出来的效果。香港人对金庸作品的理解和大陆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但也不能说大陆人的理解和演绎一定不如香港的作品,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角度。你认为乾坤大挪移的动作这样好看,我就认为萧峰不能戴个帽子而应该披散头发。但是你不能就说我设计的他设计的好而我设计的糟。
当然在经典的翻拍过程中,确实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好多剧集真的就是在消费大IP,像这样的玷污原著之作,根本就不配成为翻拍。一部影视剧的好坏,总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只有导演主演、服装化妆,还要看当时的社会环境、舆论方向和观众接受程度。
单独因为某个人的表现而评论一部剧的行为,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