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萨提亚女士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第六章《交流——诉说与倾听》,发现了几个平日忽视的沟通陷阱。
一、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对于你的样子、声音,你给我的感觉,我也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会联想起自己以往的经验,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期望我的身体也会相应地做出反应。你不会真正明白我的感觉,也无法体会我现在的感受,你不了解我的过去,不清楚我的价值观,也不能完全弄明白我身体的真实反应。你只能猜测和想象,我对你也是一样,除非这些猜测和想象得到证实,否则它们就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使双方都掉入陷阱”。
即使际遇相同,但因为价值观、经验、成长环境等等的原因,我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所以我们从对方的倾诉中只能是一份猜测与想象,感受对方的感受,也只能是相似的,绝非是相同的。
二、音质、音量>说话内容
书中举到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母亲大声对儿子告诉儿子不要大吵大嚷,刚好萨提亚女士的录音机是开着的,于是母亲说话的录音放出来让她听听。这位母亲听了后说:“那个女人的说话声竟这么大”。”她并不知道自己讲话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只关注自己讲话的内容,但她的意思没能被很好地传达给别人,因为她的声音淹没了她要说的内容。”这让我想起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会因为情绪的影响忍不住把音量放大,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曾经我儿子抱怨过:“你那么大声更我说话,我不理你了。”我还冠冕堂皇地说,“我跟你说了一次又一次,你都不听我的,我就只能大声说啦”。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太荒谬了。音质、音量>说话内容,想要把说话内容传递给对方,首先调整音量,要成功调整音量必先调整情绪。
三、关注自己的触觉感受,多拥抱自己与他人
书中提到身体接触也是沟通交流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回想自己和别人的交流,确实如果能有身体接触,我跟那个人的关系就会好很多。我为什么喜欢出去培训,似乎我参加的培训都会不吝啬给对方抱抱的,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每次培训都充满能量的原因吧!其实,自己也是渴望和家人有身体接触的,但似乎长大以后就越来越少了。现在我就喜欢抱抱儿子,摸摸儿子,我儿子有时候都不想妈妈抱抱,看来我的需求比我儿子强。我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刚生下儿子,和妈妈出去买东西,过马路的时候,妈妈牵起了我的手,我很惊讶,但是心里面的感觉非常温暖,到现在孩子都快四岁了,我还能感受到那时心里面的矛盾和喜滋滋的感觉。看来,我也要去尝试多做出一些身体的接触了。
四、隔空喊话是会是一场无效的沟通
书中描述了一个实验,就是两个人背对背20厘米、40厘米的距离进行沟通,双方会越来越感受不到对方的存在。“隔空喊话”是我们经常会出现的沟通的姿态,这种习以为常让我们没有去看看到底沟通质量如何,或者说每当沟通不畅的时候,都以为是声音不够响亮、或者对方没有听,却不知道这其实是沟通方式的问题。“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超过了一米,就会使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看完后想想自己和先生的关系,似乎很多时候都是隔空喊话后变得紧张的。
另一方面,我很多时候喜欢跟妈妈坐在沙发上聊天,但是就是不面对面,看来似乎是有问题的。看来可以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