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很喜欢你,像云漂泊九万里,不曾歇息。
1
高三那年,我发现我不会写作了,经常一拿起笔就发呆,起初头脑一片空白,后来一片混乱。
2
从小就喜欢语文,喜欢跟文字相关的东西,上小学时每次发下新课本,必先翻开语文书阅读感兴趣的文章故事,入了神,上课无聊重温了一遍又一遍后终于轮到不甚有趣的内容。
长大开始拥有自己的世界,发现自己是一个心思细腻甚至有些敏感的人。可能与曾经在姑妈家生活过几年有关,寄人篱下的感觉无形中练就了我察言观色的能力,懂事的孩子比较敏感。我开始写日记,像每天刷牙一样寻常。那时对自己文章的了解仅来自试卷上的分数,不曾多想,没有追求。
3
十七岁那年,小姨意外去世,我见识到人生当中的第一次死亡。我愕然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地写下更多的文字,没能如同一个成熟的大人般抚平自己的伤口,暗自学着习惯。两年后的高三,我在沉重的学业压力间挣扎着攀爬,弟弟受伤,爷爷生病住院,外公因病去世,接二连三的厄运,塑胶气球膨胀得刚刚好,我陷在沼泽里,只有文字知道。
尝试着投稿,没有回音,几次过后便不再坚持。不知是我的文风与所投稿之处不相符合还是自身文学造诣尚浅,反正结果尽然相同,我不是一个顽固的人。不论抱有沉重期望还是心仅存些许侥幸,为每一次尝试,失落丝丝反映在我参差不齐的自信上,文字从来不是解药。
4
爱好不多,读书和唱歌,唱歌用于外在的宣泄情绪,读书则是往回敛收。
我喜欢写随笔、散文,不乐意花时间构思小说,也可能是自己水平不够,未达到灵感火苗猝现便可以燎原的境界。时常携一个小软皮本子和一只笔,上课出门都捎上,硬皮本子硬重,书包里已经背着课本和保温瓶,太累所以不喜欢,偶尔带上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或散文集就更重了。坐公交车时我更愿意用手机备忘录来记东西,不在乎写什么,有感觉就写,写好就收,比起围绕固定话题有形状地动笔,更愿意自然流露水到渠成。我有时在课堂上发呆,就会自己写东西,眼睛无焦距地盯着窗外的大榕树,魂顺着窗口溜了出去……
5
三月十四号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早早起床做实验,收到校报编辑部发来的邮件,我的文章被录用了。我很激动,也很感动,本能反射性地想发条朋友圈,脑子里瞬间闪过自己写东西的画面,想起一路走来,也就很快冷却了,只默默发了条仅本人可见的微博,以作纪念。
6
寂静和黑暗最易滋生灵感,我怕猝死,所以一觉醒来就忘了。
7
关于文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出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书,记录下一些不算稀奇甚至寡淡,而我自己独独有感的事件儿,自己能够读书写作,持之一生,化为骨血。
8
写自己的故事,我可以一直写,一直写,从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记忆开始,可不敢动笔,需要记下的事情太多太多,回忆还太清晰,我怕忘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