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如今的网络,投稿公众号随处可见,吸引了大批写作爱好者,这无疑是件令人欣喜的好事。与此同时,类似“新手指南、写作技巧、创收攻略”等文章、贴子也纷纷走红。本人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忍不住也来凑个热闹,并将自己几十年来的写作感悟予以分享,如对读者有所启迪,吾将欣慰至及。
一是“苦中作乐”。人们将勤奋而艰苦的写作称之为“爬格子”。对业余爱好者而言,更是如此。既要牺牲“八小时之外”,又要劳心劳血,还要担忧所投稿件之命运,可谓“苦恼满满”。为此,写作爱好者除了必须学习掌握有关的写作基础知识,首先应做好“苦中作乐”的准备,保持“自得其乐”的状态,不怕写、写不怕。
记得浦东开发开放初期,曾出现了一股“内资热”,其中不乏自浦西东迁的企业。就大多数而言,都能充分利用新区的优惠政策发展企业,转化机制,实行东西联动,从而促进浦东的繁荣。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仅想享一时“优惠”、捞一己“实惠”的企业。针对社会关注的这一现象,我在调查了解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思、起草、修改、润色,伏案深夜,疲不可支。但想到“不经一番彻骨寒,那得墨香扑鼻来”,劳累顿时被莫名的快乐所击退。最终,我从“身体过江,脑袋尚未过江”这一主题切入,写就了《警惕:过江不是“搬家”》,并有幸被《解放日报》作为作者签名文章录用发表。
二是“工匠精神”。写作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奥秘,见仁见智。我的实践体会是:文字作品与其它工艺品一样,需要心无旁骛,不断打磨,精心雕琢。坚持以这种“工匠精神”对待写作,精益求益,追求完美,必有收获,必出佳作。
笔者曾在八十年代初撰写一文,议论的是商业部长利用职权吃“特殊饭”之事。开始的题目是《闻“庶人之风”而动为圣贤》。后经阅读推敲,总觉得标题不够通俗、鲜明,主题不够集中、突出。为此,我不断琢磨,反复打磨,最终忍痛割爱删除了宋玉在《风赋》中所说的“大王之风”和“庶人之风”这部分内容,文字压缩了三分之一,标题修改为《谈“闻风而动”》,文章则这样结尾:有些人抱着某些侥幸心理,闻风缩头,收敛一时,以躲避风头。不过,这种“躲”也是一种“动”,风势所迫,暂躲为妙。这种“闻风而躲”的人,往往是风过即抬头,依然我行我素。群众最头痛的就是这种所谓识时务者的“俊杰”。结果,稿件很快被《人民日报》刊登发表。
三是“诗和远方”。名言曰:“不学诗,无以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诸如此类的名言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写作者,必须学习传统,汲取精华,学为所用;必须融入实际,广闻博识,与时俱进。
我深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可能是兴趣所致,我一直以此为努力方向,坚持将“爬格子”视为人生一大乐事,潜心写作,笔耕不辍,在“诗和远方”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几十年来,在编辑、记者等指导帮助下,竟也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数百篇各类文章,有些稿件还荣获了奖项。这也算是“苦尽甘来”的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