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你可以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标题上所写如何写微时评,她用的例子本身就是经典,她分析文章用的很多角度本身就是我们欠缺的,那些论证方法,那些论据种类,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必备知识,包括后面如何写人评、书评、影评,本身都是我们可能会考到的内容。甚至她又加上了起承转合的转的反转和深转,联系前几天的直播课,你会不会更透彻些?
一、导入特别好。(例子真实,新鲜)
声音一:从人性的角度批驳。违背人性基本温情。(从诗人的神圣使命-权利有边界-灾难的偶然性(幸运置身事外,厄运的可能性)-对比-得出文字要有力量,逻辑必须清晰,强大。)
声音二:文学的角度。文学不应用政治领域的标准来衡量文学。文学应有文学的担当和审美。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偷换概念,不够严密-比较文学和政治-话语权和责任感(歌颂,讽刺那些杯弓蛇影的心态,作家有真实记录历史的责任)-创作的领域里也需要逆行者。
逻辑很强大。
声音三: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犀利的语言。人群与文人个性-世俗文化与个性文学的冲突-文人要有两套系统(眼,心)
群体当中,要顾及到社会群体中的感情,看似批评,其实也是一种反讽。(意味深长)
结果
声音四:再看陈衍强平时的作品:反讽的风格跃然纸上。
诗歌是文学艺术,不能照搬生活,我,不仅仅是我。文学的手法,比喻,表现在疫情中民众过度的恐慌。
我不一定就是诗人本人。折射当下的中国人惊弓之鸟,草木皆兵的恐慌,避之不及。
结果,真实的写作却挨骂,却被辞职,被开除。
声音五:触犯了大众情感的底线,犯忌讳了,刺伤了疫情下的大众的玻璃心。
回到课题,微评论观点一定要鲜明,以敏锐洞察力、语言表现力来解析,逻辑越强大、评论的力量越强大!
三则评论主张不同,分别切入
①人性温情的角度、
②文学与政治评价分界和文人话语权责任感的角度、
③世俗文化语境和艺术个性冲突的角度,
而①②③均能够成立的依据,正是各自观点都有强大严密的逻辑支撑。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