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广陵散》的传谱可以清楚看出,它的题材内容源于蔡邕《琴操》中《聂政刺韩王曲》。琴曲中广为流传的琴曲名称很多,像《聂政刺韩王曲》这样的名称,鲜明的揭示了刺杀君王的命题,在君权神圣的封建时代是很难见容的,于是一些文人借口求“雅”而改曲名。在历史上曾被改称为《报亲曲》,意思是为父亲报仇,而《广陵散》则隐蔽了它的内容,其意为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广陵散》的内容是歌颂普通人聂政对残暴韩王的反抗斗争,因此这首琴曲经常遭到历代封建卫道者的攻击和责难。宋代的朱熹对琴家推崇《广陵散》极为不满,他说《广陵散》“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还特别攻击了乐曲中表现出来的“忿怒燥急”的情绪。明初的宋濂也在《太古遗音》中大骂这种“忿怒燥急”的情绪。这些叫骂声却从反面证实了《广陵散》的思想价值。
《广陵散》的政治倾向是如此鲜明,看来正是因为这样,嵇康直至临刑前还要把它再弹奏一遍,借曲中的愤怒之情,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因此人们总是把《广陵散》和嵇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误以为就是嵇康创作。唐代的韩皋甚至认为《广陵散》一曲是表现魏晋时期毋丘俭等人反对司马氏,却在广陵地区败散一事,关于这些附会的说法,已经有人根据大量材料加以批驳,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