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是2019年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我是看了简友的影评文章后才去看的,一共看了两遍。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影片源自真是的故事,讲的是经济窘迫的白人托尼,受雇为古典乐钢琴家黑人唐开车,当保镖,陪同唐进行为期两个月巡演之旅的故事。巡演的路线是在美国的南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突出,南方则更加严峻。当时,有一本真实存在的名为《绿皮书》的黑人出行手册,影片的名称应该就是依此命名。影片通过两个主人公在巡演途中各种场合下的遭遇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两个人由最初的雇佣关系,发展到最后的朋友关系。
影片开始,托尼在自己家里,扔掉了两个黑人维修工喝水用过的杯子,扔杯子的过程颇值得玩味,他似乎并没有特别厌恶之类的感觉,但是就是有一种念头觉得哪里不对,这个念头促使他做出了扔掉杯子的动作。电影情节上是在铺垫托尼对黑人的看法。我感觉这个情节,也在传递着有某种种族观念在人们潜意识中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当一种意识和行为成为潜意识的时候,它存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要转变它实在是有巨大的难度。
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而失业,需要立即寻找新的工作,以获得收入维持家庭开销。影片有个桥段是他跟其他人比赛吃汉堡,依靠一口气吃了26个汉堡的战绩,他赢了比赛,赢了50美元,但是托尼赛后跟妻子说的话也挺辛酸的:“我总不能每天都吃26个热狗。”是的,他需要一份工作。
工作的机会来了,著名的古典乐钢琴家黑人唐·雪利筹备进行巡回演出,需要雇佣司机,且待遇不菲。但是第一次谈的时候,托尼果断地拒绝了,他可以作司机,这是一份工作,但是他不给作熨烫衣服、擦皮鞋的事情,他不作仆人。托尼是个有性格,有尊严的人。虽然生活所迫,需要某个差事,但是不能违背他的原则。
唐满足了托尼的要求,两个主人公开启了巡演之旅。
第一次交锋在车上,唐给托尼安排了每个地点的主要事情是验证钢琴品牌和每晚准备一瓶红酒。唐介绍的一本正经,托尼则调侃的语气回复喝一瓶红酒要不要帮忙,唐很干脆地拒绝了他,托尼则无所谓的耸耸肩。似乎在不同的阶层里生活,需要用不同的言辞和语气。两个人看来似乎格格不入。由于唐强烈要求托尼不能在车里抽烟,托尼则赌气的把妻子做给唐的三明治自己吃了。托尼很健谈,用他社会腔的言辞陈述着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对唐来讲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信息。两人之间似乎在对彼此的认识上存在巨大的嫌隙,没有沟通的空间。两个人仅仅就只是雇佣关系。
第二次的交锋在餐厅,托尼对餐食的评价就一个字“咸”,托尼把他对烹饪的理解巴拉巴拉的一顿描述,唐果断打断了他,托尼又对匹兹堡名字的由来讲了个故事,唐嗤之以鼻。对于唐的作品,托尼根据作品封面上印在篝火旁的小孩子,想当然的认为那是关于孤儿的作品,唐有些气愤又有些无语:“那不是小孩子,那时地狱里的恶魔”。两个人看起来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矛盾似乎必将升级。
匹兹堡的酒店里,安排好一切后,托尼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他点燃一根烟,走到阳台上,他看到了坐在院子里的乐队其他白人成员在酒店院子里一起喝着酒,说说笑笑,而主角唐房间的阳台上,他一个人,旁边摆着一瓶红酒,他右手拿起红酒,静静的给左手里的酒杯倒了一些。唐的情绪,也许是羡慕、也许是孤独、也许有寂寞。托尼看了一会唐,返回了卧室,也许人类的悲悯之心是共通的。也许托尼内心已经慢慢打开心扉,不自觉地尝试着理解唐的情感。
第一场演奏会,托尼听到主持人对博士的简介,并听到了博士的演奏,顺着博士的音乐,托尼把烟头捏在手里,忘了吸,手也随着音乐晃动,他融入了博士的艺术。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尽管在演奏会出来,由于他参加路边一群人赌钱的游戏,又被博士怼了,但事实上,从这个时候,在托尼的内心里,已经接受了博士这个黑人。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他第一次看到了博士的演奏,他完全不像一个黑人,他像自由女神,他是个天才。
又一次交锋,在去往下一站的路上,托尼提到他大嘴托尼的外号是朋友们给他起的,唐揶揄道:“被亲近的人说是骗子,难道不难过么?”托尼反驳:“那不是说我是骗子,那是说我是胡话艺术家。”也许在托尼的世界里,朋友亲人之间类似这样的玩笑太司空见惯了,但是在唐的世界里,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到了一个休息区,在一个卖艺术品的摊子前,托尼捡了一颗掉在卖摊边的绿色石头,托尼认为无所谓,他不是偷的,只是捡的,但是唐无可辩驳的要求他必须放下。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太棱角分明的规则,会导致大家反而更加疏远;而在某些具体行为活动中的规则又必须得是不可挑战,必须遵守的。两个主人公在相互交锋的各种琐事中,互有胜负,却实实在在地在各自的内心中,开始慢慢思考对方的行为逻辑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去往下一站的路上,在托尼的诱导下,唐简单介绍了他兄弟和妻子的情况,他兄弟可能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妻子则是个很好的人,但是他们现在都没有联系了。用博士的话:“音乐家永远在路上。”而在婚姻里,在好丈夫和好音乐家之间的选择中,博士选择了后者。他的故事讲得轻松平静,但是他的内心应该是孤独的,也是挣扎的。不过他开始愿意给托尼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了。
到了肯塔基,炸鸡的发源地,在唐一大段的表白后,托尼把一块炸鸡塞到了博士的嘴边,一长段的挣扎后,在托尼的“直接吃就完事了”的怂恿下,唐小心翼翼的开始吃炸鸡,当第二块炸鸡递来的时候,唐没有拒绝,直接伸手接了过来,并学着托尼的样子,摇下车窗,把吃剩的骨头抛出窗外,两人会心的笑。也许这正是博士抛开规则,享受心灵自由的瞬间。
两个人逐渐地进行深入的内心相互理解。但是种族歧视的境况越往南走越加严重,唐被几个白人困在酒吧,托尼用他的方式解决危机;唐在演奏中间休息时,被要求只能使用外观卑劣的卫生间,他用自己的方式选择返回酒店使用卫生间,在途中托尼建议他在路边解决,被他严词拒绝;在逛街过程中,唐看中了一件西装外套,但是售货员拒绝他试衣,唐逃离了商店,演奏会上,他一脸严肃;唐被警方以莫须有的罪名带走,托尼用唐认为是贿赂的方式从警局解救出了唐。对于各自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双方都有自己的看法,争论也够激烈,好在在静下来之后,彼此在内心开始互相去真正理解。托尼理解唐的压力和坚持,唐敬重托尼看似市井气的言语背后的契约精神。他们开始可以一起喝酒,一起聊天,畅谈对某件事情各自不同的理解。
博士继续演奏,赢得掌声,托尼继续在开车的路上开着玩笑,而这时博士会继续说着让他专心开车的话,但是气氛不同了,两个人的相处融洽了许多。
一场因为托尼打了警察,而导致两人被警察关押的事件后,两人在车里产生了激烈的争吵。这是整部影片两人最后的争锋,言语针锋相对,但是能感觉出两人在内心里已经很靠近了。争吵最后引出了博士藏于心底的最大的哀伤:“我住在城堡里,一个人。我为白人演奏,但是走下舞台后,在他们眼里我就成了一个黑鬼。我独自受苦,我不被同胞接受,因为我不像他们。如果我不够黑、我不够白、我不够男人,请告诉我,我到底是谁?!”这应该是整个影片情绪最高潮的环节。一切难题都是那个社会制度、那个社会共识、那些藏于人们心中的潜意识在指导着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行为。
好在希望总是有的,他们踏上更加彼此理解的路。彼此对对方做出行动的选择依据也更能包容。关于博士的哀伤,托尼也给出了一个给他哥哥写封信的建议:“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不敢迈出第一步。”现实的路上,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他们又一次遇到了警察,不过这次警察带来的是注意安全的提醒和圣诞快乐的祝福。
当种族歧视的思想深入人潜意识中的时候,得有多么的可怕,人们的很多行为甚至是自己不自觉的下意识行为,但是《绿皮书》讲述的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人们,这种境况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自己归属的阶层,一个人无论阶层的高低,都会有自己的困惑。《绿皮书》或许同时也传递了一个,打开自己的心扉,不将自己困于一个固定的模式和习惯,或许可以看见更多不同的风景。延续数百年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给人以思想桎梏和行为约束,但是美好的向往,自由、艺术、包容、悲悯可以将人类更紧密的连结在一起。
无论现实多么哀伤,但希望总是有的。唐·雪利博士在圣诞之夜,离开自己的城堡,走出孤独,带着一瓶红酒来到了托尼的家;托尼和妻子分别给了博士真挚的拥抱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