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你有吗?
德字的左边是双人旁,表意兼顾彼此、换位思考,是儒学思想核心“忠、恕”之“恕”的体现;右边上有十目,下有一心,意即十目所及,一心承载——上天有好生之德,化育万有,泽被天下,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我们一直强调文化很重要,道德是软实力的核心,然而一个最核心最简单的问题却可以把很多人问得瞠目结舌——你有没有道德?
社会在进步,艺术普遍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然而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可能有些人并没有思考过。尽管艺术的定义具有多样性,然而艺术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它不能有悖真善美的这一特质总是颠扑不破的。于是,读了进强兄的素描,领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不禁扪心自问“你有德吗?”
现在艺术品数量的激增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良莠不齐的泛滥也一定程度上蒙蔽了门外人的双眼,商家的炒作竟致于不少人把购买艺术品当成以图大利的投资,甚至完全丧失对艺术真伪的判断。所以有没有“德”的提问,不啻为甄别作品层次的一大标准。是为出名而做?是为捞取钱财而做?是为迎合、上位而做?是为心驰神往而做?是为自己而做?还是为他人为社会而做?
人之所以高贵在于灵魂,艺术品之所以无价在于它的思想、情怀。作为美术的门外汉,我没能从技法、手段等专业上判断画作的优劣。可是,进强兄的素描,透过主题、光影、线条、肌理,我读出浓浓的悲悯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也是读书做人的终极意义。今天,在素描作品中,我竟然读出这四句话的一些影子,不禁眼前一亮,感慨良多。
还是从画册的第一帧作品说起——头像素描是现在学画者必过的一门功课,几乎人人会,而这千篇一律中,进强兄还是选一个佛头像作为开篇,这样的安排难道不怕落入庸俗吗?然而仔细观察,该佛头视线下垂的眼皮上分明有内心活动的痕迹,这比证空、透视、垂怜的佛眼多了一些难以察觉的心绪;再看嘴唇,所有佛像的上唇是比下唇微凸的,这也是放松情况下,人们的自然常态。而下唇反而更凸出,多半是陷于思考,甚至带有批判的心理活动;往下看下巴,其肌理更鲜明地看出这样噘着嘴欲说还休的心结——是啊,末法时期,连证空的佛陀都颇有微词了,可见有些角落、生态、问题确实应该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就是进强兄开篇选取连初学者都会影印的头像的原因,它实则影射了作者看似愚拙的人生态度中,深埋心中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似乎还伴随一声叹息。于是路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随着书页的翻开而镌刻进读者的脑海。
最是《行人·生活》中拾荒者把头栽进垃圾桶翻找东西的一幕,朝天的臀部没有妙龄女郎的活色,没有撩人欲火的舞女的丰腴,这个看似全身肌肉最多的地方,在这帧画中因为裤子的褶皱和光线的明暗,成了比任何一个表情都更丰富的生活记录,干瘪、瘦弱、无奈、无助,或是已然麻木……这令人展开的联想和情感活动又岂是三言两语?
老祖宗告诉我们的“德”是十目所及一心承载,同理同情心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涵。然而你是一心谋私、卖乖钻营,还是真的心怀苍生、关注弱小?你是继承传统、复兴文明,还是蝇营狗苟、越走越远?文字写到这边,抿嘴的佛头又一次浮现脑海。
古人还倡导“君子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的美德。福师大教授孙绍振说“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得以成长进步的活水源头”,我也深刻体会这样的座右铭对人生的促进和提升作用,也不仅对个人,对事业、对社会进步亦是不无裨益。所以在繁华芜杂、令人视觉疲劳的艺术面前,进强兄的作品让我欣慰和激动——我们不怕揭示一些角落的伤疤,也唯有更细致的关注、关怀,才是趋向更完整的前进。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性是包容、客观、公正,有独立思考和善于批评的,这和关注弱小、关怀生命一样,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它都可以说是文明的标签。
我不喜欢宴席,更不喜欢歌厅里一味的拍掌叫好、敬酒欢腾,而背后却动辄臧否。我也推却不少社会活动,然而遇到进强兄和他的心作时,我有种义不容辞的冲动——是啊,这时候不拿起笔记录点什么的话,那才真是有愧文字,有愧老祖宗,有愧文化了。
关于画作落款,我曾疑问为什么不是某某人“画”,而偏偏用“写”字?后来读李苦禅的谈艺录“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词,诗词之上有音乐,音乐之上有中国先圣的哲理”,才明白:画作者的追求是把诗词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精神当做画的高尚境界,于是他们以“写”字落款,恰是这种追求和情怀的写照。而进强兄的画作确实是以慈悲关注,用心灵书写,于是我读出了数不尽的意涵。
谢谢进强兄!润泽我精神,鞭策我前进——是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