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我被中国电信的经理甩在了一边,和朋友一起感慨:消费体验的地域差异不是一般的大呀。
起因是我和朋友想一起办理网络套餐,按照中国电信给的宣传单,套餐资费年费1400元,初装费510元。我打电话咨询安装问题,被告知须绑定手机卡,资费每月资费140元,这样一来,每年合计就是1680元,比宣传单上的年资费多了280元。
其实分开每户也多不了多少钱,所以,重点不是多的290元的问题,而在于,在我咨询的时候,那位经理称:“资费就是每月140元,就这样吧,你有需要再打我电话,我现在很忙。”那语气,明显是要赶走我这个潜在消费用户出门的意思。咱还是那种比较好说话的人,回顾整个咨询过程,语气、语速、言辞合适,整个过程,几分钟时间,并没有什么挑剔刻薄的语言。宣传单上标注年费是1400元,我好歹算个有点见识的人,压根也没想讲价的事情,只是详细咨询一下套餐办理细节和其余资费对比一下。再说,这咨询电话还是我打过去的。好吧,立即改呼叫中国移动,三言两语敲定并约好上门安装的时间。
朋友们称,这儿消费都是一个态度——你爱要不要。
像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上次我打电话定服装,差不多也是这个态度。
这样的现象这也不是A城市,今年过年回家在B城市转车,我们坐了一天的车,又饿又困,到达入住酒店前,路过夜市,先生提出顺路吃碗面。其中,我看见了许久没见过的卤毛豆,想买点,吃面的时候开开胃。
在我去摊位前,已经有三人在我前面了,我就等着他们先买。等前面三位顾客都点餐之后,我咨询摊主毛豆的卖价(我说的普通话,先咨询卖价可以尽量不被坑。)经营摊位的是一对中年夫妇,两人分工明确,女主负责捡菜、称重,男主负责加热、装盒。我问价的时候,女主已空闲下来了,但是她一言不发。我以为我声音太小她没听见,又重复问了两次,她还是没搭理我。这样,我也不爽了。我一没插队二没以上帝自居,生意人,来者都是客,怎么能对顾客不闻不问不搭理呢?我虽不耐烦,还是尽量压制不满,再问:“毛豆不卖吗?不卖我就走了。”这时,女主突然双目瞪圆,冲我道:“哎哟,你是老大(当地话是“你很叼”的意思)啊?”我转身走了。
先生给我分析说,可能摊主就不想只买毛豆吧,我看人家都是搭着卤肉买的。
在B城,我还遭遇过一次,试衣服时被售货员拒绝取仓库存货,那仓库就在门店的内侧,当然,看我的穿衣,售货员也能知道:那件衣服我肯定买得起。
我在成都,也讲普通话,小街小巷的街边摊没少光顾,有时我嘴馋也就买两三串金针菇而已,还不像卤菜摊,是卤好现成的,有时是烧烤摊,人家还得给费力烤出来。按照先生的解释,我早就被人拒以千里之外N次了。然而,我并没有遭遇过摊主的拒绝,更别说被人那么恶语相向了。在成都,我买了N多衣服,因为每次与闺密去逛街,我和她相当尽兴,店主会让我试到不想再试为止,有时,买上一件或几件,差不多也有半数的时候,是一件都不买的。
除了麻将文化,以上也是我无比喜欢成都的原因。不得不说,地域差异比较大。
先生另外的解释稍微靠谱点:比如,是否存在市场垄断?销售员工资是否多劳多得?欺负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