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是哪个新闻事件出来之后,看到了一条评论: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
经常上着课,压抑不住脑子里跳出的类似的话:坐在这里有抱怨没有?
今天课上老师在讲《四库全书》的编纂,说到总纂官之一的纪昀,也就是纪晓岚,说此人并非电视剧作品中那般铁齿铜牙,长得也并不风度翩翩,是个黑胖子,而且口吃,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哈哈笑。
我笑不出来,作为一个从小黑到大,微胖到大,很多年说话都紧张结巴,到现在也并不很利索、就算利索也是强撑着的人。
最近上课,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先后提到他们对于纸媒的一些见解。第一个老师不经心地随口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给出的观点是“纸媒不会消亡”,而让人震惊的给出的理由:“反正我是用不惯电子产品、看不惯电子屏幕的。”更让人震惊的是三个老师话虽不同,得出的结论和理由却是整齐划一。
我为什么震惊。
因为,“我看不惯电子屏,所以我觉得纸媒不会消亡。”那么按这个逻辑,其实纸媒确实会消亡,会随着您的消亡而消亡。
很多像这些个老师一样热爱纸媒的读书人都是因为读书习惯养成的,电子产品那能叫书吗,当然还是印刷品才能闻到油墨香,有油墨香才能有逼格地读书。
其实作为毕竟还是摸着纸媒长大的一辈,上大学才开始用智能手机,才算真正开始用电子产品阅读(如果不算中学时期用躲在被窝用mp3研读言情小说的话)。有和89年生的人讨论过Kindle用不用的惯话题,听闻我也更习惯纸质书之后对方明显松了一口气,可能觉得对比六年后出生的我,自己还不算不能接受新事物,所以为此感到安慰。
所以,我不知道从小开始接触电子阅读器甚至依赖于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的一代,会不会看纸媒也有点不顺眼。
我也并不认为纸媒会消亡,至少在某些方面的使用感上仍将保有优势。比如:电子屏不如纸媒可以方便地“随手涂画”和“多张并呈”。我有看书顺手划画喜欢的部分的习惯,这点电子阅读器的标签和记号功能使用感都很不好,有的需要长按勾选,有的需要开菜单寻找所需功能,没有一支笔在纸张上刷刷过去的畅快和便捷。而所谓“多张呈现”,当我需要两本或多本书或资料同时并呈于眼前方便对比阅读或同时阅读时,除非同时使用多台电子设备,不然一个个窗口切来换去实在麻烦。
这是在我想来纸媒还有生存空间的原因:使用感上仍有不可取代的长处。但是考虑到电子媒介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纸媒的消亡或许不在明天,只是在后天。
纸媒以后会成为奢侈品。——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
这才叫观点,称得上真知灼见。“因为我用不惯,所以……”是什么屁话。
再说,去年上一个老师课,在课上老师说到辩论,就随意地发表了她的看法,诸如:辩论就是分出绝对的对错,绝对的对错没价值,所以辩论没价值。
我时常觉得,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轻易下判断是很危险的事。危险在于会被疯子骂,诸如我。
我不是针对上文提到的任何一个老师,我是说,上述的老师,都是——嗯。
坐在这里有抱怨没有?
上“就业导论”课,这位任课老师说到他考博士的经历,当年给他上课的那位博士生导师女儿正在准备高考,然后(这里走神了没注意听到)在这位当年还是研究生的老师的帮助下,成功考上了一本,后来老师在准备博士生考试时候,这位“知恩图报”的博导便“帮助”了我们这位老师。
讲这个事给我们听呢,老师的意思大致就是不要觉得老师都很难相处、很严苛,老师也是人嘛。
背后的意思也阐述得清晰明白:脑子要活络点,送点礼施点恩惠什么的,老师会在学业上回报你的。
我之前一篇提熟人的文章也说到类似的:你投机取巧、偷奸耍滑搞到了你之所求,这是你的生活方式我无从谴责,但若是还拿出来自鸣得意、一副作为“成功学”经验准备大肆宣讲的嘴脸,就是你的无耻了。
熊熊说他有一门通识课老师更是“有趣”:期末开卷考试,但是只有使用该老师自己编的教材才能做的出期末考试题,而且该老师自己的教材只有在他那能买到,20一本,并且第一节课上就给出了自己的微信号,说可能期末会有同学需要给老师发红包。
坐在这理由抱怨没有?
我们系在学校里算是“人丁稀少”了,老师数量也少,以这样的小基数算来,中年男教师单独约本科女学生出去吃饭、看电影的比例倒是挺高。还有坐实骚扰的也有一个,事情经过虽算是道听途说,这里也把“光荣事迹”挂出来:有老婆孩子的男老师约女生单独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带回教师公寓,搂搂抱抱被女生挣脱逃出后揭发。
坐在这里,你有抱怨没有?
看到一个摇滚艺术家的愤怒:为什么现在的摇滚乐大家都不愤怒了?听说气得肝疼。我要保护肝脏,没甚好愤怒,顶多算是有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