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丨如何超越单环学习,实现双环学习?
问:双环学习,可以理解为熟悉的区域和不熟悉的区域都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对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就不厌其烦的精研,但对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也不够重视,这是思维模式固化吗?
答:可以说,这是思维模式固化的一种表现,也是思维模式固化的一种原因。
这种在自己熟悉、喜欢的领域不断加码的行为,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被“认知的自动化”所绑架。
1. “熟练的无能”
有一个外国教练在中国执教的时候发现,中国的球员掌握了一种技能以后,就会乐此不疲地做。但是,一旦上场,他的这些技能就完全用不上了,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喜欢一种舒服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受挑战的方式。只要有人在他前面晃,他的所有技能就立即失效,陷入到一种恐慌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多的。
学校里有一种现象:有些同学好像学习很努力,但是总是没有进步,这是因为他们在偷懒——偷偷地懒。他们不是那种别人学习他睡觉的懒,他甚至比别人起的更早,比别人花的时间更多。但他们习惯性地去做那些没有什么挑战性的习题,去读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书。他是在给自己和别人展示出一种在努力的迹象,但实际上他在偷偷地懒。
对于这种状态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熟练的无能”。面对新问题,面对有挑战性的问题,他始终不能够给出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就叫“熟练的无能”。
2. 如何从单环到双环?
在商业上,很多企业陷入“单环学习”、“熟练的无能”的状态。
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陈生,很多人都听说过。他可不是租了一个摊位在卖猪肉,他一年养几十万头猪在卖。他的生意很好,利润非常高。
他做饮料也好,做猪肉也好,都有一个习惯——总是在别人觉得理所当然的商业逻辑和行业习俗当中找问题。
比如,他的猪肉叫“壹号土猪”,这个猪肉比普通的猪肉要贵一至两倍,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在超市里开设专门摊位的时候,所有猪肉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就买不到了。
他怎么敢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别人一倍甚至两倍的价格?他说:
整个行业都有理所当然的想法:一斤肉卖多少钱大家心里头是有数的,你只要贵出了一毛钱、两毛钱、一块钱,消费者就立即会远离你。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想当然的想法。
在这个市场上永远有两类人。一种是知道菜的价格、肉的价格、油的价格的人,他们对价格的变化极其敏感;另外一部分人是,当你说出一个价格来的时候,他会很茫然的问你:这是贵还是便宜?后一种人对价格不敏感,但他会对味道更敏感。而他的猪肉,针对的就是这样一群人,所以他的产品卖得好。他通过仔细的调研推算,发现这些人在人群当中是有固定比例的。
从这个例子里头,我们也能感受到什么叫单环学习,什么叫双环学习。
单环学习就是在既有的认知模式套路上,不断地强化。比如说让你的产品价格再降低一点儿,品质再升高一点儿,也就是在1%到10%上做文章。
有一个现象:在创业的时候,提高十倍的性能,让你的产品服务和体验提高十倍,往往比提高10%更容易。
为什么呢?当你决定提高10%的时候,你是按一个既定的套路、方法、路径,比别人做的好一点。而当大家都在使劲的时候,你能够做到的比别人好一点,最多能达到10%。但是当你换了一种路径的时候,对天经地义的习俗、方法、套路产生质疑的时候,切到另外一个环上去的时候,你会发现,用这种方法来做反而很简单,收益和成本的比值会大大提高。
3. “四道坎”
冯唐先生说他在计划写一本书,他在麦肯锡工作的时间超过了十年,他想把自己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悟到的真正麦肯锡方法,给大家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他说,其实麦肯锡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基于事实的、由大胆假设所引导的、由逻辑所验证的真知灼见。作为一个有洞见的观察者、一个咨询师,他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要真正做到,非常难。
这是四道坎。
第一,要基于事实。我们好多时候的讨论都不是基于事实,不是保持一种视野和心智的开放性,而是几乎是基于几个特例。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在第一道坎就已经输掉了。
第二,要有大胆的假设所引导。陈生先生用的就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总有一些人是根本不在乎猪肉价格的。
第三,提出大胆假设以后,还要用逻辑来验证。不能让你的思维完全被幻想、自我陶醉所绑架,所以要用逻辑来验证。
最后,得出一种真知灼见(insight),一种有洞察力的结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保持对真知灼见的热爱,对陈词滥调、正确废话的警醒甚至厌恶,这样是得不出真知灼见的。
只有过了这四道坎,你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认知。
这也是我们实现双环学习要越过的四个坎儿——基于事实,由大胆的假设所引导,用逻辑来验证,始终让自己的思维认知和表达接近真知灼见,而不是陈词滥调。
问:“双环模式”甚至多环,都需要打破原来的认知,弱化原来的单环,这个靠什么实现?我想应该多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思维框架,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剖析问题,避免跳不出来自己现有的惯性思维。那我现有的疑惑是:怎么去得出结论,判断出哪个环才是最优解?可能得知道每种思维或者方法的边界条件吧?
答:提出这个问题很自然,但是实际上,这里头暗含着一个思维陷阱:我们只有学会游泳之后,才能下水。
从单环到双环,并不是我们认出了另外一个有价值的环,我们转到那个环上去。只要你能够保持基于事实、大胆假设、用逻辑来验证,并且始终像逃避瘟疫一样地逃避陈词滥调,你总能够找到一个新的环,能够超越你现有的认知套路。
实现双环学习也不是目的。一种套路会悄悄地绑架我们,所以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在获得了某种套路的同时,不断地超越既有的套路,让自己在某一个点上切入到另外一个环路上去。
我们事先不可能知道另一个环是什么样子,但是,你只要保持一种超常的主动性,有意识地逃避舒适区,以一种异常开放的心智状态,时刻接受逻辑检验,不回避各种痛苦和尴尬,你一定会从原有的环路上切换到新的环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