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的名字,可能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之一,是的,他叫李鸿章,他的一生,用百万字立传,恐怕都未必能尽述,所以,今天我只讲关于他的三个小故事。
3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李鸿章41岁。
彼时的李鸿章,凭借日益强大的淮军,可以算是一个大V了。此时太平天国也已经进入生死存亡阶段。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团团围住,但久攻不下。
朝廷急了,连连下诏,催李鸿章的淮军迅速进军天京帮忙。当时的形势是,谁拿下天京,谁就等于最后剿灭了太平天国,咸丰帝曾经承诺过:谁能攻破天京,就封谁为王!
但李鸿章就是按兵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个“桃子”必须让给曾国藩,曾国藩自在湖南办团练以来,最大的目标,就是剿灭太平天国。那么多年来,曾国藩率领湘军浴血征战,一围就是两年。这个时候,如果李鸿章出兵,等于一间乱七八糟的房间,湘军扫地、拖地板、倒垃圾,把脏活累活全干完了,然后淮军进房间洒点香水,说是和湘军一起整理的这间房间,他不允许自己这么做!但是,朝廷一再催促,李鸿章不断派人打听到底湘军那边形势如何,等听到湘军已经差不多挖通了进城地道,他才假模假样开始集合部队。
但在发兵之前,他先给当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大帅曾国荃写了一封信,说我受朝廷之命就要来增援啦!曾国荃收到这封信后,当众朗读给了所有高级将领,说:我们在这里苦苦围困了天京两年,是不是功劳就要让别人抢去了?
众将怒吼:“愿尽死力!”)
曾国荃出示信件的第二天,湘军就攻破了天京城。
所以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义。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李鸿章58岁的时候。
这一年,从唐山到胥各庄,开通了一条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
这是中国第一条国人自己铺设的铁路,为了这条10公里都不到的铁路,李鸿章可谓是费尽心机。清朝政府视“铁路”为洪水猛兽,认为会动了祖宗的根基,而李鸿章却看到了,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铁路对未来中国的意义。所以,他冒了一个大风险,他主持建造了那条唐胥铁路,然后上报朝廷的时候,他只是汇报造了一条“供马车通行的快速路”。但后来仍被慈禧知道了,慈禧太后勒令必须停止。于是,唐胥铁路就上演了世界铁路史上最荒唐的画面:由骡马拖着的火车机头,在标准化的铁轨上面蹒跚前行。
但这也是李鸿章对抗朝廷中顽固派的方式:你有一百种方式阻挠,我就有一百种方式变通。
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回到当时的环境,他的眼光确实比当时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政府要远得多
所以,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远”。
5
到了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李鸿章72岁.
前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惨败的一方,自然得接受获胜一方提出的条件。?慈禧太后说:我看还得李鸿章。
于是,72岁的李鸿章率团抵达日本马关。
面对失败者,日本人狮子大开口,除了割地之外,索赔白银3亿两,
事实上,按照当时中国的惨状,基本是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筹码的,但是5天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李鸿章在回下榻之处的路上,被日本人枪击,虽无大碍,只是因为年事已高,无法手术,子弹就永远留在了他的眼眶下,直到他盖棺。结果因为这一枪,日本索赔的款项,从3亿两白银减到了2亿两白银,
而面对那2亿两白银,李鸿章还做了最后的无用挣扎。
日本当时的外相陆奥宗光的说法,连“少要点钱当回国盘缠”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实在有失李鸿章的身份。
签下《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发誓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有一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必须取道日本,李鸿章坚决不肯在日本住宿,连换船时都不肯搭乘日本的小舢板,而是在船之间搭一块木板,李鸿章以73岁之高龄,中国第一重臣之身份,就这样在风中颤颤巍巍地走过去。
当李鸿章走过木板的时候,展现的是气节吗?
不是,只是悲哀的气愤罢了。
而且我们知道,马关条约只是一个开始!
所以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哀”。
曾有人说,时势往往造英雄,但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当时的李鸿章,其实就像极了唐胥铁路上,那匹拖着沉重火车前行的马——凭一己之力,拖着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前行。
在晚年时,李鸿章曾自嘲是个“裱糊匠”,“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是,但破屋仍然是破屋!自然李鸿章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有过错有功劳,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换个人来,是否能做得比李鸿章更好?也许只有历史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