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这世间的种种情深,皆非言语能及。
读过的文章中,最喜欢的就是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中描写的自己与女儿阿圆送别时的情景:
“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只是简单的闭上眼睛和睁开眼睛,就把母亲不忍与女儿分别的心情刻画的细致传神。先生原本以为闭上眼睛,看不见阿圆形单影只的身影就会不再那样牵挂自己的孩子,奈何心却总能看见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情若在,又岂非目之所及?这段描写中并无任何的对话,但其中所体现出的母亲对女儿的牵肠挂肚和深深的爱意想必是天下所有深爱着孩子的母亲们最能感同身受的吧。
最近在看伊心写的《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也在她的文章中感受到了情深非言语能及的感觉。
她曾在《以后,换我来守护你吧》中这样描写失去女儿的奶奶:
“后来举世皆成太平,你终于得以一粥一饭安守岁月。没料到大姑去因病去世,家里人瞒了你很久,但终究瞒不过。那时你住在乡下的小姑家,不知怎么发泄悲伤,只好在漫长的田埂上一直走一直走,眼泪倾盆,不知归处。”
读完此段,总觉得一个突闻噩耗后,悲伤又不知所措的乡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好像作为读者的我也能穿过面前的文字感受到她心中巨大的悲痛。她失魂落魄的在田埂上一直走,一直走,内心的情感想必无比复杂。有刚失去女儿时的恍然,有明白生命逝去后的不甘和不能接受,亦有作为母亲无能为力的气愤和愧疚,更有剧烈的痛苦。这所有的种种情感就这样硬生生的梗在一个乡间妇人的心里,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我常想,眼泪是人心里承受不住的情绪,正如托不住水滴重量的云彩,过饱和的喜悦也好,悲伤也罢,心里忍受不住了,就会表现为眼泪,夺眶而出。想必此时的她对于这样复杂的情绪,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不愿说。于是就只好在漫长的田埂上一直走一直走,眼泪倾盆,不知归处。
她也曾在《谢谢你来陪我举重若轻》中这样描写异性好友对自己的帮助:
“你陪我走了好久,说的话却寥寥。你不像《失恋33天》里的王小贱,在深夜的街头一巴掌打醒那个追着失去的爱情失魂落魄的女人。你只倾听,然后等我自己冷水浸透,在空无一人的街头豁然清醒。”
失恋后的女人往往有很多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比如,上一秒还高兴,下一秒就不知为何的失落和怅惘,好像掉入失恋的沼泽不能自拔,此时的顺其自然好像会让自己陷得更深。比如,喧闹的白天过后,自己会在寂静的夜晚感觉到周身寒意四起,会无比的希望抓住某个人来温暖自己的内心,哪怕只是说说毫不相关的话。再比如,总以为所有负面的情绪会说出来就好很多,可真到了有人可以倾诉的时候,却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那些负面的情绪就这样堵在心口,折磨着自己。
如果在这样情绪捉摸不定的时候,能够有个朋友陪在自己身边,即使无话,只是沉默的陪自己一步一步的走过漫漫长路,走过大街小巷,容忍自己一时的沉默,亦能容忍自己一吐为快时的酣然倾诉,那该是多么的幸运。
我记得毕业设计的老师曾经说过:你们都应该感谢愿意为你付出金钱和时间的人,尤其是后者。是啊!如今的这个社会少有闲情逸致,更多的是时间就是金钱,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我并不是说惜时不对,而恰恰是这样的惜时体现出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深厚情谊。
他寡言陪伴她走过的漫漫长路,又怎知不是陪着她一步一步爬出失恋的沼泽?
今年年初读过一部非常精彩的古装悬疑小说《簪中录》,作者这样形容夔王李舒白看向黄梓暇的目光:
“她正站在夔王的身后,而夔王回过头,正向她说着什么。场面混乱,四下嘈杂,她一时没听清楚,于是他俯下身,贴近她又说了一遍。那张总是冰冷的面容上,是难得一见的和煦神情,而他在说话时,那双始终定在她身上的眼眸中,掩饰不住的温柔几乎要流泻出来。”
每读到此段,总觉得最后那句“那双始终定在她身上的眼眸中,掩饰不住的温柔几乎要流泻出来。”堪称妙笔生花。书中的大唐夔王李舒白,六岁封王,十三岁出宫,七年蛰伏之后,一举击溃朝廷最大的威胁庞勋,并同时钳制各大节度使,权倾天下,威势极盛。这样一位看惯人间冷暖,城府颇深的冷俊王爷对心上人黄梓暇的爱想必隐忍而沉厚。这样温柔的几乎要流泻出来的眼神恰恰传神的塑造了他对爱人表面漠不关心,实则坚如磐石的爱。
从此我便知,这世间,不管是父母对子女炽热的爱,还是朋友之间淡如水的君子之谊,亦或是恋人之间的缠绵缱绻,大多不是通过人类特有的“说话的能力”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简单的动作或眼神,它们往往比说出来的话语更加淋漓而传神。情到深处,一举一动皆心之所向,袒露无遗。甚至是眼神,所表现出的都是比语言更具深意的炽烈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正如掉落的眼泪,滚烫而直击人心,又如一碗普通的白粥,总是恰到好处的熨帖而温暖。果然世间之情深,皆非言语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