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 本尼迪克特.凯里
第一章 基础理论
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1.记忆存放在大脑的什么地方?(单选)
A 存放在大脑中某个固定区域,但具体位置仍是未解之谜
B 存放在海马区域
C 散布在大脑外表皮层的各个区域中,并非集中一处
D 知识性记忆存放于左脑,感知性记忆存放于右脑
2.遗忘跟学习之间有什么关系?(多选)
A 学过的东西如果不反复记忆,便会忘记,再也想不起来了
B 学过的东西虽然容易想不起来,但不代表完全遗忘,一
旦有外界提醒,便可能再想起来
C 遗忘是为了帮大脑过滤掉大部分不重要的信息,目的是
让大脑记住重要信息
D 学过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忘掉
E 想不起来的东西并非彻底遗忘,只是暂时无法被记忆提
取,而一旦被提取,便会加深记忆
学习要学会化整为零,穿插在整个生活中
遗忘是为了更好的继续学习,一过滤了干扰信息,有利于专注做事。二是重新建立链接
学习用则进不用则废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并非只沿着单一的方向一路消退下去,它还有另一条走向,被巴拉德称为“回想”,这是一种记忆的增长:记忆里会自动冒出一些我们并不记得曾学过的词语、数据等。在我们努力想记下一首诗或一组生词之后,记忆的这两种走向会同时出现。
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一条法则便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这么学就对了
斯金纳以各种奖励措施进行了多次比较验证,最终得出了令
人吃惊的结果:如果答对了就会自动得到奖励,这只能很有限地
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如果只是偶尔的、定时的奖励,反而更有
效果。斯金纳的研究给后来的教育学家们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
响,只不过,他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探求记忆的特质,而是更注重
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的科学
记忆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直
至踪迹全无。准确地说,“丢失”了的其实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
出来的记忆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
第二部分
增强记忆
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小测试
3.以下哪些学习方式不太有效?(多选)
A 对照笔记多复习
B 不看笔记,努力回忆所有知识点,凭记忆整理学习资料
C 在固定的书房里学习,要保持安静
D 学习场所不固定,有时在图书馆,有时在咖啡厅
E 边听音乐边学习
4.距考试还有1个月,以下哪种复习方式最有效?(单选)
A 考试前两天集中复习9个小时
B 今天复习3小时,一周后复习3小时,考试前一天再复习
3小时
C 今天复习3小时,一周后复习3小时,再过一周最后复习
3小时
D 一周后集中复习4.5小时,两周后再集中复习4.5小时
5.学期刚刚开始,小林要为自己制定学习方案,以下哪种方法会让
小林在期末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记得更牢固?(多选)
A 上课听讲,考前集中一段时间翻看笔记复习
B 每节课前先做课后习题,带着问题听讲,考前翻看笔记
复习
C 每节课前先做课后习题,考前进行自测,针对性复习
D 上课听讲,每个月自测一次,直接去考试
E 每节课前做课后习题,课后给同学或自己讲解所学内
容,考前自测复习
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在哪里学、在什么地方学等,
以及人的情绪状况、专注程度、直觉感触等,都会对考试成绩产
生影响。
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
内在心境对记忆的影响
这一发现说明,大脑处于适度亢奋状态也好,非亢奋状态也
罢,其储存进去的单词数量是大致相同的:总之都装进去了。但
是,在后来提取记忆信息的时候,大脑一定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了
这些信息。那把大脑里面的“提取钥匙”需在大脑处于与之前的状
态相同时才会显得最清晰
我们可以很容易做到成倍地增加与记忆内容相关联的感知提示数
量,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我们的学习场所加倍——多换几个地
方。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
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
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
可拉得更长。
如果考试在一星期之内,
而你想要把学习分作两次,那么你可以今天一次、明天一次,或者今
天一次、后天一次。如果你还想再加一次复习,那可以加在考试的前
一天,与第一次学习的相距正好在一星期之内。如果考试是在一个月
后,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今天学习一次,一星期之后学习第二次,如果
要加第三次,那么再等3星期左右,依然安排在考试的前一天。考试
的日子离得越远,也就是说,你需要保持记忆的时间越长,那么第一
次学习与第二次复习之间的间隔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
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如果距离考试还有一
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过后的一两天之内(20%
~40%)。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
次学习之后的3~5星期左右(10%~20%)。不过,如果间隔时
间比这再长的话,则拖得越长,考试成绩反而下降得越厉害。
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学习的科学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比约克夫妇的“必要难度”原则:你的大脑
越是费尽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
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却恰好是
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
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
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最快途径是这么做:先花1/3的时间去学去记,剩下的时间则
要用来凭记忆背诵。
考试是记忆的好帮手
预考中展现的“无知”最具价值
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使你的大脑能以更高要
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了脑中。更直白地说,跟直
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里去
三次预考,学生们全都考得一塌糊涂。一两天之后,他们在课堂
上听到了跟预考相关的授课内容,实际上也就得到了预考时他们所需
要的正确答案。若希望预考能发挥最大作用,须得在答错之后尽快给
人以正确反馈,恰如我们在非洲国家首都的预考中所做的那样。
第三部分
解答难题
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小测试
6.周末,你到小兰家找她打乒乓球,而小兰正在为一道乱序字谜苦
恼,作为好朋友,你会给小兰提什么好建议呢?(多选)
A 集中注意力,再算一小时,肯定能解出来
B 反正现在也想不出来,先去打20分钟乒乓球,再回来继
续解题
C 放下字谜,一起来解一道空间谜题,也许有新的启发
D 别解题了,打会游戏吧,之后去唱歌,慢慢就把解题的
事忘了
E 先放空10分钟,做会白日梦,再继续解题
7.面对一项艰深复杂的任务,比如要写一篇学术论文,你认为以下
哪种方式更为科学有效?(单选)
A 一鼓作气,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
B 持续搜集资料并写作,在即将完成时停止该项目,过段
时间再着手继续
C 尽早启动项目,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断续进行
D 与相关度较高的任务并行,穿插推进
8.小花正在准备3个月后的GRE考试,她每天留出2小时备考,请
问下面哪种复习方式最明智?(单选)
A 第一周集中背单词,第二周集中练习阅读,第三周集中
练习听力,如此循环3个月
B 第一天背2小时单词,第二天做2小时阅读,第三天做2
小时听力,如此循环3个月
C 每天按照背单词、做阅读、做听力的顺序各复习40分钟
D 每天都进行背单词、做阅读、做听力的40分钟练习,但
顺序随机
学习的科学:准备-孵化(暂时停顿)-顿悟
大脑在“离线状态”下还在围绕着那个课题继续工作,不时加
上一两个老早就装在大脑里但一时没能想到可调用出来的想法。
孵化:从周围环境中找出提示,以及打破限制思路的预设
到“遗忘”有助于“学习”,作用之一是“过滤器”,
作用之二是“被动地强化再次学习时的记忆”。这里则是作用之三
了:促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
渗滤:适度中断,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渗滤的第一要素,就是一直被我们当作学习敌人的东西:打
断。渗滤的头两个要素一个是被打断,一个是被调动起来的、不
断到处搜索的感知系统。而戴夫利要求学生做的学习笔记则构成
了渗滤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有意识的反思。
有意识的反思:问问你自己
所谓渗滤,其关键就在于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
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
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在继续向前猛冲之前,先退下来,这并不等于就此放弃了应
该完成的任务,相反,退下来意味着我心里会一直惦记着它。这
就是渗滤的第一阶段,同时也开启了第二阶段,就是有意无意间
采集数据与资料的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听取自己的想法:我怎么
思考、怎么分析这些收集起来的东西。渗滤要有结果,就须按照
这三步的顺序好好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