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荀彧、孔明、庞统、郭嘉、贾诩、姜维等这些将相之才更是数不胜数。唯有司马懿懂得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终结了三国乱世,成了最大的人生赢家。
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司马懿,“少有奇节,博学洽闻”,并且“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虽小有名气,但多次拒绝曹操征辟,一直在观望、寻找时机。直至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胜袁绍,成了天下第一霸主,司马懿才欣然前往,但直到曹丕即位,他才迎来事业春天,从幕后谋士变为台前权臣。
辅佐曹丕时,他的最大对手是杨修。然而在杨修因鸡肋事件被曹操判死刑后,司马懿却主动请求曹操让他见杨修。问他原因,司马懿是这么说的:“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在战场上,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失败、被抢了陇上小麦后,魏军众将士都十分不满。明明魏军的兵力是蜀军数倍,居然还输给了诸葛亮,连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也坐不住了,一起去司马懿帐内抱怨。
司马懿倒是非常淡然,问儿子:“你们是来打仗的,还是来斗气的?那些一心想赢的人,就能赢到最后吗?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真的能笑到最后。”
最终,经历五丈原一战,诸葛亮去世,从此他世间再无对手。哪怕后来,曹爽逼郭太后迁宫,想要架空年幼的皇帝,司马懿依然淡然处之。
他曾问儿子司马昭:“这曹爽比诸葛亮如何?”
司马昭回答道:“蝼蚁尔。”
司马懿则告诉儿子:“与愚蠢硬碰硬拼个头破血流,岂不更愚蠢?人这一生,难免和愚蠢为伍,所以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他假装病重退休,暗地收养死士,后来,经由高平陵政变,一举收复了曹魏政权。
越是逆境,越要藏器于身,伺时而动,才可后发制人。
罗贯中曾评价司马懿:“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司马懿历经四代,70岁高龄,还能够杀伐决断、征战沙场、造就功业,靠的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功不唐捐”的努力!
2.
《鬼谷子》曾云:“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懂得在“藏”中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的人,都是拥有的是大智慧的人。
西晋著名的辞赋大家左思,为了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带着纸笔,一想到有什么好的句子,就立马记下来。
苦心人,天不负,十载寒暑过去,左思最后完成了他名动天下、流传千古的《三都赋》。
文章一经问世,整个洛阳城为之轰动,大家竞相传抄,由于这篇文章较长,毛笔写字也费纸张,当然,最主要还是抄的人太多了,顿时洛阳城的纸张变得供不应求,纸价暴涨,有名的“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真真是我国古代文坛一件无比风雅的盛事。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演讲家莱斯布朗先生,如今的演讲酬金是每小时2万美元。
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指了指左耳上的一个厚茧,语重心长地说:“我初涉演讲界时,一没名气二没资历,更缺乏个人魅力和经验,可我决心要在这个行业里干出点儿名堂来。
于是,我一天到晚给人打电话,求教演讲技能,联系演讲业务。成名初期,我每一天至少打100多个电话,请求别人给我机会到他们那里去演讲,这个老茧是我获得成功的见证和记录,值几百万美元啊。”
所谓“台上一秒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成功者,都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才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的。
3.
我有个朋友,是在一家企业做人事经理的。有一次,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说,一般新入职的人有三个跳槽期:三个月,六个月,两年,能做到两年以上的,基本上就不会再轻易跳槽了。
他还说,但凡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的,基本上都升职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说的很有道理,而且在职场上,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跟风”,也很难找到自己的优势,总抱着“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心态,频繁地跳槽。
事实上,要想在某个领域做出点成绩来,光靠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是不行的,必须静下心来,不计眼前的利益和得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能有所收获。
在简书里,我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写作者,像最早在简书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大多都有了自己的团队或教育培训机构,李砍柴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从17年起就辞去了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仅仅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团队,并转战“今日头条”,成了日进斗金的自媒体“大咖。”
还有一位“叫我高高”的简书创作者,她是一位语文教师。从开始工作的时候,她就一直笔耕不辍,二十多年来,她发表的文章早已不计其数……
我想,其实不仅工作是如此,文学创作是如此,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人生的路,每一步都不会白走。任何的成功,都是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