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世上研究方术的人非常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成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古代所谓的道术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说:“无处不在。”若问:“圣人诞生于何处?明王从哪里出现?”回答说:“圣人有其降生的原因,明王有其成就的缘由,都根源于大道。”
这篇《天下》类似于《庄子》导读,但却是后世庄周的学生们所作,既然不是庄子亲自所写也就带着主观意见。我很庆幸自己先读了庄子内篇,再来读这篇天下。这样就能对比,是不是我理解的庄子思想了。
天下中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尤其老庄派。第一段已经写出了主题,各家思想各执一见,都觉得自己的好。其实庄生们认为他们都是方术,那古代遗留的道术还在吗?在,也就是说庄子学说这些是道术。
方术就像做事的方法,而道术就像指导思想。圣王、明王都是源于同一个道。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不脱离大道本源的人,称为天人;不脱离大道之精神的人,称为神人;不脱离大道本真的人,称为至人。
在逍遥游里也有这三种人的描述,这一段是总结庄子学说里的天人、神人、至人。这三种人基本都属于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哈哈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自然为本源,以道德为根本,以大道为门径,能预测到变化征兆的人,称为圣人;
然后才是我们人类社会崇拜的圣人,这个圣人不是君王而是像思想届的王者,像孔子、老子,庄子这样的人。
也就是庄子学说的分类标准不是社会通俗意义上的判别标准。比如说谁有权势谁有钱,这完全是不同的标准体系。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仁爱来施行恩惠,以正义来区分事理,以礼节来规范行为,以音乐来调和性情,充满温和仁慈的人,称为君子;
这一段的君子,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君子已经是下一个维度的了,其实庄子并不推崇仁义礼乐,也就是说这个维度已经是孔子学说里的了。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以法度来区分各自不同的名号,以名号来标明各自不同的实际,以比较的手段来验证事物,以考察的方法来判断事物,如同数一二三四那样条理分明,百官就是按照这些来确定序列职位的;
这是写法家、名家、墨家的特征。所以君王基本都是道家的,儒家约束臣民,法名墨也只不过不同职业的学术方法。
我感觉自己越读理解越偏了,也许不对,但此刻我就想到了这些。人对于理解事物也是会随着年龄变化的,我不固执现在的己见,未来我也可能变化,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心态。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 ,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以耕作劳动为常务,以衣食为关注的首要问题,专注于繁衍生息和积蓄储存,关注老弱孤寡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得到抚养,这就是民生的道理。
这简直是人间清醒的认识,一辈子应该常定不变的是一直做事,在古代农耕时代是耕读,现如今呢,那就是做一行爱一行,专注的做下去,精益求精,这是最幸福的。
如同百年孤独里的奥雷连诺上校,追逐了一辈子的名誉地位,最后发现在那个小作坊里精益求精的做手工,做小金鱼的时候,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其实不论是事业、爱情,生活都是一样的,选择一个自己还算喜欢的职业,做下去,就算遭遇瓶颈,就算以后有些厌烦也坚定的做下去。
选一个自己爱的人,一直爱下去。因为世界是变化的,年轻时候的爱人到了中年总会有些腻,这是人性,但能选择忠诚的人是智慧的。看见更美更年轻的就移情别恋,只能是自讨苦吃,人生一场空,坚守带给人的成就感远远大于喜新厌旧的新鲜感。
衣食为主,吃饱穿暖是主要问题,其实不用再多的要求,温饱就是做好。其余的那些基本是人类自定义的一些虚幻,就像梦幻泡影,你信就去追泡泡,最后也是空。不信才是大智慧。
然后要节制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太明智了,其实在这边美国人是不储蓄的,享受完一生撒手一去,好像是好潇洒,但是其实是不对的,这是不长久的。
最后一句简直是文明社会的标配,对老弱孤寡的善意照顾,一个文明的社会不是看多高的科技,多绚烂的基建,而在于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怀着悲悯之心的人才算真正的人。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 ,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古代圣人的道德不是很完备吗?他们具备了圣人与明王的道德,取法天地,哺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泽百姓,懂得大道的根本,掌握礼法度数,六合通达,四时通畅,大小粗细应时变化,无所不在地发挥着作用。
也就是治理天下的古代圣贤人,既懂大道的道理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治理天下。也就是说道术决定方向,方术是治理方法。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 有之;
古代道术明显表现在礼法度数方面,在旧的法规和史书上有很多记载;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那些记载在《诗经》《尚书》《礼记》《乐记》书中的,邹鲁之地的学者和官吏大多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 》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诗经》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尚书》是用来记载事情的,《礼记》是用来规范行为的,《乐记》是用来调和性情的,《易经》是用来阐述阴阳的,《春秋》是用来讲述名位职守的。
中国文化绝对是让我一生着迷的,一个庄子看了一年多了,很喜欢,每次再看都有一些新感想。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这些学问散布于天下而在中原施行,百家之学常常称引和讲述。
中国的名字也就来源于老庄吧,这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宇宙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