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感觉一天啊非常的忙碌,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要学的东西也很多,但是忙忙碌碌的一天就过去了;还有人说感觉学习时间不够用,专注度不够高。其实这都是跟我们的学习效率有关。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法则一、休息——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是否曾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废寝忘食的工作或学习,结果弄得精疲力尽,无法继续工作?
其实若能好好的休息,那么第二天就会精力充沛,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好的迎接这一天的挑战。
长时间的学习往往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懂得如何休息才会事半功倍。
这里先说一说我们的大脑,人的大脑大约是1.4公斤重,只占了全身重量的2%左右,但是它却需要消耗成人每天20%的能量,占用了非常多的能量消耗。
由此可见,大脑每天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要处理和加工海量的信息,如果不给它足够的休息就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能力减弱等,这样学习效率怎么可能提高呢?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教给大家,就是在每工作一个小时的时候都尽量抽出10分钟的时间去进行一个远眺或者走动,或者是闭上眼睛进行一次冥想;这样可以让我们接下来50分钟的工作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比一直坐在那里工作或者学习的效果高得多。
除此之外呢,还有第二个小技巧。就是在我们一天的工作或学习中进行一次短时间的小睡。这个小睡的时间保持在15~20分钟,最多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因为超过半个小时大脑就会进入深度睡眠,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午睡的时候睡了两三个小时,醒来后比不睡还要困。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深度睡眠。如果怕自己睡过头的话可以在小睡前定一个闹钟。
最后,第三个小技巧——在“碰壁”的时候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大家可能经常会碰到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和难点,然后就在上面死磕,一直做一直做都没有办法解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好也是我们大脑非常神奇的地方。就是——咱们的学习并不止于停止做工作的那一刻。
其实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在我们停止做工作之后,他还是反反复复的试图在为我们之前没有解开的谜题去做一个链接。比方说周星驰就曾说过他的很多灵感都是在洗澡时产生的。
法则二、提升你的“有效性”学习时间
什么叫做“有效性”的学习时间呢?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学校的时候,有些同学在座位上坐了一、两个小时,看上去特别的认真,但实际上他做的事有多少呢?
这个就叫做看似的苦读书。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存在呢? 我来总结一下成年人低效率的两个非常普遍的误区。
第一个:“一心”真的能“两用”吗?
说到一心两用,大家应该都有体会。现在大学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在上面讲着课,学生在下面玩手机。也不是说他一点不听课,而是听课和玩手机同时进行,两头兼顾。
因为一心两用能够给我们带来非常巨大的心理满足感,让我们认为自己非常的高效率,在掌握学习道理的同时还知道了娱乐知识,让我们感觉自己特别厉害。
但事实是这样吗?
其实并没有。很多人以为当我们在一心两用的时候大脑是在同时做着两件事,比方说,左边在玩手机,右边在听课。但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当我们在一心两用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只是在做一件事,于是它就在反反复复地转移注意力。
大家可以做个小实验,现在在纸上写两行字。第一行是“我有超高效率”,第二行字“我在浏览文章”。
大家花了多长时间?我想二十秒钟足够了。
下面咱们换一种方式来写这两行字。就是在上面先写第一行开头的一个 “我”字,再在下面写上第二行开头的一个“我”字,再回到上面写一个“有”字,这样来来回回的把这两行字给写完。
在这种方式下是不是就感觉效率大大降低了。其实我们大脑在做两件事的时候就是这样长时间反复的转移注意力。而且研究还显示,这样的一心两用对我们的长期记忆和短期技记忆都有非常大的损害。
所以我非常不建议大家在做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的时候选择一心两用,它仅仅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心理安慰,并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只有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些机械性运动的时候一心两用可以帮我们节约效率。比如说:洗碗、散步的时候用kindle来听一听喜欢的书。这些是没问题的。
第二个:“输入”+“输出”型的学习模式
什么叫“输入”+“输出”型的学习模式呢?
先来说一下“输入”型的学习模式,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用“输入”型学习模式。比方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们在底下听讲,有的人记个笔记,有的人还可能昏昏欲睡。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就叫做“输入”型的学习模式。
那么“输出”型的学习模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比如说咱们怎么样学会骑自行车,这不是老师拿着书本告诉你说:它有两个轮子,你要左脚蹬一下踏板,再用右脚蹬一下踏板,这样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练习,甚至是摔倒,那么我们在爬起来的过程中就学会了。
我们很多人的学习模式都是输入多,输出少。
但是我们知道,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一定是需要输出型的学习模式的,单纯输入型的学习模式对我们知识的巩固所起到的作用非常的薄弱,只有当我们主动地去思考,主动地去运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把“输入”型的学习转化为“输出”型的学习。
法则三、如何运用碎片化时间与整体时间
如果我们去观察社会上那些特别厉害的人,比如一些行业大牛们,可以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非常擅长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假如你每天可以多拿出1个小时的碎片化时间用来学习而不是看各种毫无营养的娱乐资讯,那么一年就比别人多出了365个小时,一天按8小时的工作班算,就是45个工作日,也就是1个半月。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
那么,要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呢?
第一点,我们一定要让整体时间整体利用。
假如我们有一个上午它是完全空白的话,那么千万不要把这一个上午的时间用来碎片化。
什么叫碎片化呢?例如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有些人也许会先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刷微博、朋友圈,然后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收拾屋子,再花一个小时用来看会书,最后想起来还要给朋友打个电话。
做完这一切之后,感觉自己的效率老高了,满足感特别强,然后再去做别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换来换去做着不同的事时,我们的大脑是很难达到“心流”状态的。
什么是“心流”呢?
"心流"就是当我们的大脑长时间专注的在做某件事情时,有可能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全身心的沉浸在其中。
如果还是不明白,就回想一下自己在打游戏或者追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就过去了。那个时候就是处在“心流”状态当中。
在达到“心流”之后,它带给我们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而且,处在“心流”当中的的我们不会觉得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这点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但是“心流”只有在长时间专注的做一件事时才有可能发生,所以前面我们说一定要让整体时间整体利用。
说完了第一点,下面再来说第二点,把学习性质和时间分配相适应。
当我们有一个大的整体时间时,一定要用在那些需要高强度脑力活动的事情上;而碎片化的时间呢,我们可以用来做一些不需要费多少脑力的事情,比如说做做家务、打一个电话、发一封邮件等等。
可能有人会说了,我基本上都是碎片化时间,但是又不想只是去做一些家务事、杂事,想用来学习该怎么办呢?
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叫做——不要把事情做完。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两个小时的碎片化时间散乱的分布在上午和下午之中,但是呢,又想写出一篇喜欢的、有质量的文章。
这时候最适合的方法不是在第一个半个小时的时间把第一段写完,在第二个半个小时的时间把第二段写完。这种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动力和效率的提高不是非常有效。
我们可以在第一个半个小时把第一段写完之后,把第二段先开一个小头,但是不要把一句话写完。比如说第二段的开头第一句话是“我今天回家后要练习书法。”那么就可以先在纸上写“我今天回家后要”,好了,就在这里停下。之后再去做其他事。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的大脑是非常不喜欢一件事没有做完的,所以当你在纸上写下“我今天回家后要”这几个字,大脑会在之后的时间里反反复复的提醒你:快点回去把那句话写完。
这样的话当我们下一次回过头来再做这件事的时候,大脑会依然和这件事保持着链接而没有中断。这就是为什么让我们不要把事情做完的原因。
法则四、有效对抗拖延症
说到拖延症,相信这是很多人 都会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为什么会有拖延症的存在呢?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 对于结果的惧怕
2. 预计过程中难度的恐惧
3. 没有有效动力
咱们来逐条分析一下。对于结果的惧怕是什么呢?
比如说我们在两个星期之后要上台做一个演讲或者报告,但是呢,我们本身对这件事而感到恐惧,怕自己上台时会出现错误,或者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有可能破坏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于是选择性的忽略了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预计过程中难度的恐惧导致我们拖延,就好像是老师布置给我们一个作业,要写一篇60页的大的论文,那么当我们还没开始做时,心里就会想:哇!这个作业量好大啊!我在写的时候一定会非常的痛苦,算了,还是晚一点再做吧。
什么叫做没有有效动力呢?例如,你立志要减肥10斤。在第一天、第二天的时候特别的厉害,断水断食什么也不吃,每天运动两小时,感觉自己照这样下去很快就能实现目标。
但是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放弃了,往称上一称,看到自己的体重一斤没减,顿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也没有动力了。对自己说:算了算了,不减了,我这人天生就瘦不下来,我就不适合减肥。
这就是我们没有有效动力。
那么有拖延症的人会一直拖着不做吗?
这也是不会的。一般来说,我们在面临一项非常关键任务的时候,在最开始的时候会拖延,而在接近截止日期的时候就会加班加点的把它完成。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预见到了这件事再不去做一定会产生非常坏的后果,所以逼着自己去赶任务。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在周末的晚上赶着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上面分析了拖延症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下面给大家四个方法:
1. 习惯的养成。
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但对我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特别喜欢规律的东西,如果我们每天能给自己安排一个严格的时间点,在什么时间就做什么样的事情,那么我们在维持这个时间生物计划安排表时所消耗的能量远远小于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是混乱的。
除此之外呢,我们的大脑还喜欢在同样的情境下做同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在记一样东西的时候和在回忆一样东西的时候最好能够有一个相同的生理状态。
2. 设定短期的阶段性的目标。
就是当我们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要一直盯着那个远处的目标看,而是要把这个目标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每次只盯着眼前的这一个小目标,当完成了这个小目标之后再去为了下一个小目标而努力。
当我们这样做时就不会被那个大的目标吓倒而迟迟不行动,而且还会拥有完成目标时的满足感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3. 万事开头难。
大家应该也会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最难的往往不是维持一件事,而是怎么样去开始并且在头几天里坚持。有这么一个说法,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超过七天之后,我们就开始养成这个习惯。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当你养成了一个习惯,只是去维持它,其实不需要耗费我们非常大的能量。
4. 目标——让越多人知道越好。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比方说一年要看50本书,或者想要提高自己的口才等。当这个目标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时,往往它是达不到的。
因为我们会对自己不去完成这件事找来各种借口,我可能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吧...,不是我不想做,而是因为......。
但是如果向越多的人表达自己完成这件事的决心,那么我们就会强迫着自己去完成这件事,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好面子嘛。
总结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本篇所讲到的关于提高学习效率和统筹管理的四大法则:
1. 休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更好的休息才能拥有更加旺盛的精力去学习。
2. 提升你的“有效性”学习时间。一心二用的时候需谨慎,“输入”+“输出”型的学习模式才能更好的吸收知识并加以内化。
3. 如何运用“碎片化”与“整体时间”。碎片化的时间要用来做一些不费多少脑力的事,而整体时间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保持专注来做一件事,这样有可能会进入“心流”状态。
4.有效对抗拖延症。拖延症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对于结果的惧怕、预计过程中难度的恐惧和没有有效动力,而我们运用文中提供的四个方法可以有效对抗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