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老戏骨无数且少有的敏感政治题材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刷爆了整个朋友圈。
与达康书记的后来居上不同,一位吃炸酱面、住老楼的 “小官巨贪” 赵德汉,从一开场就令人眼前一亮。饰演者侯勇浑身都是戏,可谓是最亮的配角。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赵德汉并没有像我们以为的贪官那样买古董、置房产,反而是把整整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都藏了起来,一分钱都没用。
用他的话说,是有病,或者说是 ——穷怕了。
而这种扭曲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自小被灌输类似于 “你不能乱花钱,有钱就要省!”、“我们已经很穷了,你就不能懂点儿事吗?”、“你知道我们为了你花了多少钱吗?你对得起我们吗?” 这样的观念。
美其名曰 “穷养”。
我不明白的是,“穷养” 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需珍惜的道理吗?
这种一味向孩子灌输我们家穷,我们什么也买不起的行为,不是很可怕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渐渐地,他们就会在心里形成这样一种观念:
钱要拿在手里才安心,买东西要够便宜才舒心。
我在做论坛版主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外企高管,他能力很强,存款也有几百万。但是他有两个很奇怪的原则:
1. 不买房
2. 不要小孩
理由是他觉得自己攒的钱太少,还没有准备好。
更让人惊讶的是,我们一起做线下活动时,他总是带着一个与精干行头格格不入的塑料杯子。
后来得知,他觉得挣钱不易,而饮料是很奢侈的东西,要节约就只能喝白开水。
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教育我们老一辈生活多么艰难困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艰苦朴素。
半个月前又联系了一次,如今 35 岁的他,依然没买房,也没有女朋友。
经常被灌输贫穷价值观的孩子,往往长大后会特别渴望金钱,同时把金钱看得特别重。
因为唯一能让他们感到安心的,就只有手里大把大把的现金。而他们的下一代,也会因为耳濡目染接受同样的价值观。
“贫穷” 的想法就像一柄枷锁,如果没有被你摒弃,就会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我们的现在都是由过去决定的,我们是怎样的人是由原生家庭的状态决定的。
我们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学习行为、沟通方式、情绪表现等都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如果大多数时间我们能感到被爱和满足,是会培养出健康的人格。相反,如果经常处于安全感缺失的环境,就很容易生出自卑、脆弱的心理。
有的人会为了梦想艰苦奋斗、拼命逃离体制,追求想要的生活。有的人却只能拼尽全力争取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只为了满足心理的安全感。
失去安全感的人很容易成为 “中国式好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会下意识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主动把自己放在 “弱势” 地位,因为处于弱势会让他们感受到安全。
事实上,原生家庭造成的最可怕的问题并不是个体的心理问题,而是对整个家庭和下一代思想的影响。
即:父母不会爱 —— 孩子缺爱 —— 孩子的孩子不会爱 —— 恶性循环。
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中,是这样定义贫穷的:
贫穷,不在于一个人享受的物质水平,而在于 TA 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简单来说,就是安全感。而这种贫穷最可怕的点在于贫困带来的压力有一种生理作用,不但持续一生,还会遗传。
好在,摆脱贫困的方式并非没有,只是很难。
不久前,有这样一条新闻:
61 岁的张勇和 60 岁的朱静,卖房子送女儿去美国留学,并要求女儿不能找外国人做男友,更不能嫁给外国人,还要回国工作。但是现如今女儿不仅留在美国工作,还要嫁给外国人。张勇先用 “断绝父女关系” 威胁未果,就借助舆论施压。
最让我心惊的是张勇的这句话:“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你看,说到底,他们要的也还是安全感,为了满足自身的安全感,想要剪掉孩子飞翔的翅膀。
事实上,在好的家庭模式里,孩子都是以父母为榜样;在不好的家庭模式里,孩子都以脱离原生家庭为奋斗目标。
但是话说回来,纵然原生家庭与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能以此作为放弃自我的借口。
不会控制情绪,原生家庭的错;人际关系不好,原生家庭的错;心态消极失衡,还是原生家庭的错。
“原生家庭” 就像是《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默默地背起了所有的锅。好像每个人一有不如意就全是原生家庭的错。
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会出问题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当我们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 “原生家庭” 时,其实也是在回避自身问题和退缩。直面问题很难,但是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就舒服很多。这种想法相当于:不是我对自己不负责,而是父母没有教好我。
可是,然后呢?
这就是你自暴自弃,心安理得做一个失败者的理由?
诚然,不少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从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但是因为自己感受过苦痛,就要下一代承受相似的痛苦,这个逻辑不是很奇怪吗?
有人说,原生家庭最可怕的一点是,时光已逝,再无机会治愈。
想想看,真的没有吗?
还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吗?不就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不再重复上一代的模式、过上想要的生活吗?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应该有勇气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幸运的是,这一次我们清楚地知道,原生家庭无法改变,但你可以改变。
拿到一手好牌不是本事,把一手烂牌打得出神入化才是本事。
那么,如果我们想改变,该从哪里下手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两个问题:
1. 你是否真的有想要改变的主观意愿?
虽然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各不相同,但也很简单,那就是:
此刻,你是否喜欢现在的你?
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幻想着会有王子骑着白马来拯救的年纪,我们该正视自己,通过努力去实现自身价值。
直面现实总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会看到自己最真实或是最丑陋的那一面。可是只有正视已然存在的问题,才是开始改变的前提。
你做好准备了吗?
2. 改变不是马上就会发生的
改变需要时间,就像你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一样,看完这篇文章你也不会马上就发生改变。
你可能要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行动,也许很快,也许要很久,而且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你会焦虑、会难过、会痛苦,甚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你并不会感受到任何改变。
因为决定改变结果的,永远是你做出的行动,而不是熬过的时间。
明确以上两点之后,也许下面的三个方法可以帮到你更快改变:
❶摆脱旧的思维定势
我们渴望熟悉,害怕陌生,以至于总是会想要回到与原生家庭类似的关系中。所以我们会在与原生家庭相似的人身上感受到强烈的吸引力。
比如,一个女孩子从小缺失父爱,或是父亲很少表露感情,那么她未来就很有可能会选择一个类似的男人做伴侣。
所以,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自身的哪些行为是与原生家庭相关的,哪些是为了迎合内心对于原生家庭熟悉感而选择的。
❷建立独立的家庭关系
明确选择原因之后,要改变的你最先会面对的一个抗力是:原生家庭的拉扯。这种力量会不断侵蚀想要改变的意愿,最终让你妥协。
还记得《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吗?典型的重男轻女家庭,女儿可以委屈,儿子就必须宠着。更可怕的是,这好像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此,必须脱离你的原生家庭,才能建立真正独立的家庭关系。
❸别让伤害持续下去
假如原生家庭伤害了你,请让伤害到此为止!
莫言在《母亲》一文里写到了两处他在小时候不能理解,但影响深远的事情。第一处是:
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第二处是为了一块豆饼学狗叫,爷爷批评他时说的话:
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
这些上一辈树立的榜样,让他在直面社会黑暗时,依然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
事实上,让原生家庭伤害停止的关键,就是为下一代提供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家庭环境。
请记得,选择权在你,好的经验就传承下去,不对的事就让它停下。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你现在的样子就是他未来的原生家庭。
罗曼·罗兰不是也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面目之后仍然热爱生活,且行且珍惜吗?
所以,加油吧,英雄们!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有能力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