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凡事都应当尽可能地简单,而不是较为简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
记得我念大学的时候,曾去过一家广告公司实习,那是一家非常优秀的本土4A。
如你所知,在广告公司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根据客户乱七八糟的需求进行提案,也就是“比稿”的意思。
如果比稿成功,拿下项目的话,就叫做“中标”。中标了就有钱了,大伙儿也有提成了,活儿就算没白搭了。
记得当时,让我甚为好奇的是,每次接到比稿后,我们都会在比“跟客户约好的时间”提前一天赶好提案——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掐着点才完工的,也会管客户延多一天去提案。
而要来的这一天时间,不是去完善内容本身,比如说查漏补缺,而是专门用来设计和美化ppt,包括版式字体用色等等全方面考虑。
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所提之案非常好看,极其漂亮,往死里打扮。
另外,当时的创意总监还一再强调,提案当天,都要穿得尽可能地帅,使出抢新娘的劲儿,否则都不带去客户那学习。
作为一个不太会打扮的穷酸学生,我当时就很纳闷,整这么多面子工程干嘛啊?!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好不好!
结果,我就经常没机会去现场学习。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不管是为了强化ppt美观多要求的一天,还是提案时的个人装扮,目的都只有一个——让客户觉得我们是优秀而专业的。
这一观点正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美即好”效应了。
“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善良,诚实和聪明等。而且我们在作出这些判断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外表魅力在其中发挥的左右”——《影响力》
在《影响力》一书里,还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
从统计学去看,在宾夕法尼亚州,没有魅力的被告人被判入狱的概率是有魅力的被告人的2倍。
原因很简单,被告人的外貌很容易影响到陪审员的判断。
类似以上的心理学现象,在《影响力》一书里有大量的描述。他们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地影响着我们,以致我们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各种的圈套。
(2)
《影响力》虽然已经是2010年的著作了,但却一直长销不衰,更是被评为:《财富》杂志鼎力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
在它的宣传导言里,有着这么一个介绍,我觉得非常中肯,引用如下:
如果你是营销、销售工作从事者,《影响力》是你应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的第一本书;
如果你是新闻媒体工作者,请先读第4章,了解社会大众受媒体报道的影响所作出的模仿举动,为你以后再次报道此类事件提供三思而后行的参考;
如果你是普通人,请你一定仔细阅读并牢记第4章中的一些内容,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呼救,不要因为不确定性而成为牺牲品;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影响他人的水平到底如何,可以先做做第1章的影响力水平测试。
我恰好是属于以上的四类人,所以对于本书有着非常大的认同感——但如果有朋友,觉得自己恰好不属于以上四类人的任何一类——连普通人都不是,对此书也没那么好奇,那么我还想问一下,对以下这些问题,你们是否感兴趣呢?
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为什么圭亚那琼斯城的910名教徒会集体自杀?
为什么受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一个来自医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示?
为什么面值一元的错版纸币,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面值的几百倍?
.....
以上问题的答案,都将在本书中找到,而且还不限于此,书里还会有详细的心理学原理解析,从而让我们真正地掌握藏在背后的影响力。
(3)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专注于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
前两年,此公乘热打铁,还出了一本《影响力》的延伸著作,叫做《说服力》,同样是一本很有含金量的书,不过比起今天推荐的这本要差很多。
总的来说,在《影响力》一书里,主要从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讲述。在此,万九兄给大家趣读一下,考虑到本人的理解有限,未必能真正反映作者观点,仅供大家参考而已,要干货的还是去好好读书吧:
1. 互惠:
生物性的本能。你给我一个试用装,我怎么就成了你的终身会员了?
2. 承诺与一致:
原始部落为啥要有成人仪式?大学校园为啥要入各种会,而且为了入会,还受尽折磨?
你给我的爱一定要大声地说出来!说给全世界听!这样我才愿意嫁给你。
3. 社会认同:
为啥自杀事件这么有规律?当年的富士康为啥出现十三连跳,华为的高学历知识分子为何接二连三的自杀,华南农业大学正处在最好大学年华,可为何一周内四人自杀?
我们就这么在乎别人的看法?!
4. 喜好:
为什么漂亮的姑娘总可以拿到最大的糖果,犯了错又只是受最轻微的处罚?
而像我这样的穷逼就只能做更多的事情,还无法讨好全世界。
5. 权威:
据说阿里巴巴里设有这么一个职位,就是去告诉全世界——哪些话不是马云说的。
屁股为啥决定脑袋?成功的人为啥说什么话你都爱听,哪怕错得一塌糊涂。
6. 稀缺:
房价为何越来越高还越多人抢?为啥宝宝到了二岁之后就开始疯狂造反了呢?原来这个世界还有一个叫做“可怕的两岁”的心理效应,。
罗密欧和朱丽叶为啥要双双殉情,好好活着不是更有机会在一起吗?
(4)
接下来,特别摘录了《影响力》里的七个观点,本人认为最值得学习的,分享给大家:
1.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2.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作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3. 报道自杀的消息,促使一部分人跟自杀者类似的人走向了绝路--因为他们现在发现自杀的念头更加站得住脚了。
4. 自由这样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5.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6.要是你很想做什么事情,有三种选择:自己做,出大价钱找人做,要不就故意禁止你家十几岁的孩子做。
7. 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注意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例子:当你需要帮助时不要笼统叫“救命”,可在人群中找一个人出来“那位穿蓝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
最后,想特别补充的一点,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由各种的习惯组成的,每个人的习惯都是各种细微影响力的结果。
所以说,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他们只是看起来偶然而已,因为他们拥有你我都看不到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