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自己过得挺虚无的,好像目前的状态是,有一个目标在那里挂着,但是并没有全力奔跑去追逐,总是找借口:不能忽略前进路上的风景、生活不能只有一件事情,还得学会其它的。也许是没有抓住重点吧。
三十而立,眼瞅着还剩下一年多的时间了,对于自己人生的定位好像还没有想清楚。几乎是被生活推着向前走的。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有想法又畏手畏脚,大概我这样的农村进城的第一代人都这样吧。
想着自己的处境,严重了会觉得头疼,所以有时候会告诉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至少身体还行,没有缺胳膊少腿,没有得过什么大病,心态要放好。即使实际行动上很难做到不去想。
有时候也会觉得,每个人的阅历兴趣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只有积极地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从而找到方向,虽然这很难。突然想起了曾经总结的一点方法,当问题来临而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想想出发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指导思想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方法灵活多样,不能拘泥于形式,或许能有所启发。
也曾看到一些文章,说是要发展一些爱好,最好是能坚持下去,这样就能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快过年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关,估计回到家里又要被父母催婚吧。也不怪他们,毕竟六十六七岁的老年人了。但是缘分这事,真的不是说想就能成的,找一个合适的人不容易。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取得信任比较难,害怕被骗被利用,所以难以敞开心扉去交流沟通,所以这部分很花时间,大概也叫沉没成本吧。
昨晚睡觉的时候,从记忆的角落里跳出来了一些往事。小时候念小学,大概国家财政紧张吧,每学期学校都要要求每个学生,交一把扫帚,那时候同学家里也不富裕,大多数同学交的,都是用在山里砍的,长约一米左右的嫩竹扎起来,中间加一根直径三四厘米的干木棍作为把手,名叫大扫帚这类扫把。依稀记得家里人都曾为我扎过。当然也有极少数同学拿来了用高粱杆和棕叶树扎的成本高得多的小扫帚。
记得那时候整个村小学,一到六年级共有学生一百多人,经常集合做第八套广播体操以及升国旗什么的。当时老师们中午都在食堂吃饭,有好几次,食堂没柴了,学校便组织几年级以上的学生,到学校旁边的崖下树林里去捡干柴去,宣布了注意事项,规定每个人必须交直径约二十厘米,长约四十五厘米一捆的干柴。听到不用上课,大家都兴奋得不行,便三五成群地出发了。
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做一样事情几乎都是心无旁骛,而几乎不会涉及事情之外的东西。那时候学生中还没有mp3、mp4,那都是上了初中才有的。课间的娱乐活动女生基本上都是跳绳,丢沙包,抓瓦子(也有用不小心打碎的碗底做的瓷子),男生的活动有弹玻璃珠,分组追逐(在所选标志性杆之外所有人被追上了的一方就输了),石头剪刀布划地盘,高年级的男同学还能打乒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