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的定位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1、检验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
2、考察学生提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灵活程度。
3、检验学生真正思维过程和平时学习方法。
在试卷分析过程中,我们该侧重哪个方面?
二、试卷分析的意义
试卷分析是很好的契机。
1、借助试卷分析更好地分辨、明晰、真正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
2、借助试题的情境化分析,使学生立体、有背景,并能和其它知识点建立联结的基础上建构核心观念,这样也便于学生将真正建构后的核心观念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将其作为学习的工具,以便后面的提取和运用。
3、试卷中的每道题都有各自的价值,都是从不同角度去考查。通过详细的试题分析,可以借助不同题型、不同情境对同一关键因素加深理解,此观念不再是“空观念”,而是逐步内在建构生成的活生生的观念。更是具体、丰富有血肉的观念。
4、借助研究试题让学生对繁杂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并通过分析推理逐步清晰背后的原理逻辑,让现象收束和依附在核心观念下。
5、试题分析是对精确学习的检验,亦是对将来精确学习的方向指导和借鉴。教学是正,试卷是反,最终学生建构的的学习体系是合,最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是灵活和自由的。
6、试卷是平时教学设计的补充,是伙伴,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灵活,并自己可以真正自如解释各种生活中的现象。
7、科学的试卷讲解可以起到让学生重新定位学科、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发现知识的奥秘,真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呼吸(试卷要综合性、联系性强地讲解)。
8、试卷分析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平时学习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的手段。
9、学生在试卷分析这个情境下的状态亦是高效的,一定程度上便于补充教学的不足。
三、试卷如何分析
1、
试题讲解的重点是在分析学生在考试的情境中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教师带学生分析试卷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做题思维有分析和审视,此过程思维是否科学,是对自己认知的监督和指导。
学生在通过对不同情境下同一观念的思维梳理,并且在这过程中融合了一些相关联知识(这些知识既加大了分析判断的难度,又立体拓展了对观念的建构),学生在通过对核心观念充分内在建构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
我对自己在初一某班的讲解试卷过程进行了仔细反思,一节课时间讲了20道选择题。讲解过程梳理如下,例如某个选择题:
1、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是( )
A. 工业B. 种植业C. 林业D. 畜牧业
本道题学生正确率很高,试卷讲评时是轻轻滑过去,还是揪些什么出来?这道题对我们引领学生内在建构观念、形成知识体系的益处何在?
我首先带学生判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两个分区。为什么是这两个区连在一起考察,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相似性?
提到四大分区,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大分区是如何划分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四大地理分区的划分依据就是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几个核心因素,这两个区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弱,降水稀少;另一个区青藏地区又受地形影响,海拔高气温低。综合分析这两个地区气温、降水条件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除个别灌溉平原、绿洲、河谷地带),适合发展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
讲评试卷时推到这里还是不够的,学生对海陆位置、地形的概念加深了理解,清楚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那另外的两个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也可以在这里对比梳理一下,这样几大分区划分的核心因素学生理解起来便更清晰、更透彻。
刚才提到海陆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很优越,东部都位于季风区,东部包含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同是季风区,那为什么要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同学说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明显,尤其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限。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明显的差异?差异也主要集中在气候(气温、降水)方面。那究竟是什么造成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调动已有经验,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和地形等等。纬度因素,南方地区纬度低,对应温度带是亚热带和热带,北方地区对应的是暖温带和中温带。
顺此思路继续往下,给出除四大分区图的另外一幅图---气候分布图(此图基本可以和四大分区对应上)。学生在将某个分区对应相应气候区时有些困难,这里借助纬度(温度带)、海陆位置(季风、降水),便可以清晰得出南方地区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对应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对应温带大陆性气候。
顺此思路继续向下,学生先前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农作物和相应熟制容易混淆。刚才已经清楚了纬度和气温的关系。学生也清晰意识到从南到北、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农作物熟制也呈现出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的变化规律。此规律放在四大分区和具体气候类型的整个体系中更加能落地,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结果老是对应混乱。各地农作物的品种我们也在课上带学生一起研究,农作物的习性,对气候的各自要求和同一农作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呈现(例如南方水稻和东北水稻的生长周期、形状、口感、营养价值等不同)。
3、
这只是一道题的探究,试卷讲解过程中每道题的侧重不同,意义不同,不宜都轻轻滑过。每道题可以探究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价值,以及它引出关联知识的相互编织和融合建构。
这些是气候结合地形对土壤、植被的影响和制约,我们理解和掌握气候,要通过各地不同的土壤、河流水文特征、植被、农业类型做研究,还有就是工业的分布、人口分布和城市聚落的发展、历史文化的演变历程等等都是我们探究的起点亦是终点。
经历此过程学生对地理核心观念(公转和自转、板块运动、海陆位置、纬度、地形、大气循环、洋流、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观念)有了系统的建构,明晰了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将其各归其位。这些观念不再是死死的“空观念”,而要是能随时被置入到不同情境中的活生生的自由观念。
只有是自由的活观念,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我国各地巨大的地理差异(差别显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能对景观做出分析、判断,并最终提出基于和谐统一的“人地关系”基础上的建议和措施。才能够真正践行所谓的“知行合一”。
后记:通过这样的试卷讲解既让教师审视教学思路和过程,也让学生反思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