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完全读后感x脉络梳理x概念释义x阅读方法x阅读经历。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完全读后感x脉络梳理x概念释义x阅读方法x阅读经历。

目录

一. 前言

二. 各章内容概括

前三章(感性,知觉,知性):

自我意识章:

理性章:

精神章:

绝对知识章:

总结:

三. 阅读经历和感受

四. 一些个人观点

1. 为什么我认为辩证法是对的?

2. 为什么黑格尔是西方哲学的顶峰?

3. 我对黑格尔哲学的不满意之处

五. 阅读方法和参考文献

六. 一些概念释义

七. 未来的阅读计划

收起目录

一. 前言

启蒙的理性将世间一切精神内涵掠夺一空,所有现实性尽数还原于物性。工具理性作为强势的普遍意志把所有个体意识卷入其中,而其本身却表现为与生命相对立的僵死本质。就此而言,每个现代人多少都需要一些超越性的精神活动来获得心灵慰藉,或者说暂时跳出此岸的烦忙。这种超越性活动,对有些人来说是星空——瞻仰现象界自在的真理;对有些人是爱情——彼此在对方中直观到自己的相互实现;对有些人是宗教或其他信仰——以直觉思维把握绝对本质;对有些人是古典艺术——绝对理念和时代精神的感性显现。而对近几年的我来说,很大一部分则是阅读黑格尔哲学——通过理性和概念来深层次理解人类心智活动和文明。

《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最重要的两本著作之一,其核心使命是要把整个西方文明史出现过的重要思想和社会形态以逻辑运动的形式串起来,同时这也是意识自身在循环上升通达绝对知识的旅途中所经历的现象,因此其思想内涵与写作形式都是动态发展的。如果说一般的书每一小节或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那么《精现》每一自然段都能写出非常新且深刻的内容,而且这一页的命题很可能过了一两页就发展成了完全相反的命题。因此《精现》有很强的历史感,语言极其凝练准确,思想密度极高,最多只用一小节的篇幅就把别人整本著作或者整个思想潮流的精髓剖析清楚,或者说扬弃了。而语言的凝练性本质上来源于黑格尔那套逻辑措辞的普遍有效性和抽象性,这也是《精现》为何那么难读的原因。这书无论是对时间还是精力都如黑洞一般,对于比较困难的自然段,我可能需要花数个小时艰苦思考和查阅资料才能完成解读。可以说,阅读本书花费的时间成本至少足够我读五十本现代人写的书,而我依然愿意花这个时间无非就只有一个原因——《精现》能带给我的思想收获远超百本普通书籍的总和。

本文作为读后感而非概述性学术论文,主要内容包括脉络梳理,个人阅读经历,阅读方法,一些主观心得,观点,以及对新读者的帮助性信息。

二. 各章内容概括

这里我只以一种非常浓缩的方式启发性地概括出精神发展的“主线剧情”,也就是本书的骨架。而真正作为血肉的其实是那些散布全书的辩证法式精妙分析和深刻洞见,不在本节呈现范围之内。本节每一句话信息量都巨大且内涵深刻,如果要读请务必集中精力并充分调动主动性,或者也可以先暂时跳过。另外,本节可以和后面概念释义那一节搭配起来阅读。

前三章(感性,知觉,知性):

1. 这三章处在主客分裂的层次上,意识还不是自我意识,意识认为真相是某种不同于它的东西。2. 感性确定性的真理表明,原本以为最丰富真实的感性表象其实是最空洞贫瘠的意谓,而能被言说出来的普遍者才是更真实的对象,同时意识自身的直接性也被扬弃而成为一个普遍的意识。3. 由于普遍者作为对象源自个别的物,所以知觉会反复纠结一个问题:众多普遍的属性何以可能被统一在个别的单一物上?4. 最终在知性章,意识经过一系列努力发现了对象的无限性——单一体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的统一,每一面都直接包含/生成着对方(基本上就可以形象化为太极图),即不是差别的差别,内在的差别。正是从对象的这种内在区分和自我关联中,意识认出了自己无限性的本质——自我意识,因为所谓的自我意识无非是指意识一方面把自己规定为自我,一方面又把自己规定为对象。

自我意识章:

1. 自我意识现在还只是一个以纯粹自我为对象的单纯本质,在这一章它的目标是把对自己自为存在的确定性从单纯的概念提升为真理。2. 又由于自我意识同时也作为类而存在,以类为对象,所以构建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两件事其实是并驾齐驱且相互关联的,而后者正指向了精神的概念——“我即我们,我们即我”(PG 177)。3. 在主体间性那一面,每一个自我意识都想扬弃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本质性从而获得自己自为存在的确定性,于是在赌上性命的生死斗争之后,奴隶制建立起来。一开始本质性确实在主人这一边,但因为只知道消极享受的主人所接受的承认只是来自没有独立人格的奴隶,他的自身确定性又消失了。而奴隶反而在劳动造物的过程中直观到了自己自在的本质并获得了曾经丧失的独立性。主奴辩证法的真理表明,绝对的独立性只能实现于平等独立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相互承认。4. 在主体性的那一面,意识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本质性,退缩回自己思想的纯粹普遍性里逃避现实,只主张最空洞无物的善——这就是斯多亚主义。5. 如果说直接返回自身的斯多亚主义没有获得活生生的自由(只得到抽象的自由)而只是提出了独立意识的概念,那么怀疑主义则真正实践了这个概念。怀疑主义利用辩证法否定的那一面消灭了世间万物的本质性,从而把自己的自由提升为真理。而这样的怀疑主义在恒定的自身一致性和变动不居的偶然性两极之间无限躁动。6. 于是意识到了自己自相矛盾本性的自我意识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外在的持久不变者,即上帝——这就产生了哀怨意识。哀怨意识一方面把自己的独立本质拱手献给持久不变者,一方面投身现世的劳动和享受并当作上帝的恩赐,所以时常为自己无足轻重的生活自怨自艾。7. 只有当意识彻底把自己的意志让渡给自在存在着的普遍意志(即上帝)时,它才摆脱了哀怨;而当意识认识到这个普遍意志其实是它自己思维的产物时,它就确信自己是全部实在性——从此进入了理性。“意识从此可以摆脱感性世界的缤纷假象,摆脱超感性的彼岸世界的空虚黑夜,进入到当前存在的精神性白昼之中。”(PG 177)

理性章:

1. 自信的理性一登场就直接确信,世界是它的世界,自己就是全部真理,但却遗忘了通向这个成果所需概念化把握的道路。因此意识在本章的目标,就是去主动投身于这个世界以充实那抽象空洞的属我性,把确定性提升为真理。2. 与前三章被动的感知相反,这里理性以认知真理为目标主动地观察这个世界。理性观察了自然界和心理学后发现了一些规律,但却不是关于必然性的知识;形式逻辑诚然是固定的必然性,但也只是一些被孤立出来的转瞬即逝的环节,是脱离了形式的内容。3. 随后观察的理性又走向面相学和最愚蠢的颅相学,其道理在于理性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和外在的现实性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个现实性本应被理解为行为,但在这里却被理解为意谓中的迹象和头盖骨。然而愚蠢性恰恰来自概念的纯粹性,“精神就是一块骨头”这个看似极端荒谬的命题恰恰把意识规定为了无限的自我意识(意识是对象),同时也是对观察理性的扬弃——原本想直接发现自己的观察理性转而成为了自我实现的理性。“精神在返回自身时所摆脱的对立愈深重,精神就愈是伟大。”(PG 340)4. 自我实现的理性超脱了现成的伦常之后,一开始的形态是浮士德式的享乐主义,它蔑视一切人类精神成果,直接投身于生命的激情,作为纯粹的个体性完善自己的自为存在。正因如此,客观的命运对他来说只能显现为陌生的必然性和僵死的现实性,个体性于是被碾碎,“它想要抓取生命,但拿到手的却是死亡。”(PG 364)5. 意识依然认为自己的本质是自为存在,于是为了对抗命运和必然性,理性转而以实现全人类的福祉作为自己的快乐,把自己制定的秩序立为普遍本质,这就是心的规律。但因为其他人也都有自己的计划,所以在最终形成的现实性中意识并不能认出自己,转而变成错乱自负的自大狂。6. 一方面,人人都在为树立自己的个别性而争斗,从而形成的现实秩序就是世界进程;另一方面,德行意识则彻底舍弃自己的个别性,并相信作为世界真实本质的善最终会实现。不出意料,持天真信念的德行意识当然敌不过清醒且无底线的世界进程,因为现实的善恰恰存在于个体的行动之中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抽象表述;世界进程同样也消失了,因为它的胜利同时意味着自己追捧的纯粹自为存在同样也是不真实的。7. 因此个体性的行动是自在且自为的,意识再次从概念层面把握到自己是全部实在性,公民权利——普遍的自私性——也由此诞生。通过行动,个体从可能性的黑夜过渡到当前存在的白昼,与现实性融为一体,而把个体行动的原初本性,动机,手段,后果,以及他人的解读这一系列环节都统一在起来的,就是事情本身。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事情本身贯穿了主体与客体,个别与普遍,既是全人类的行动和事情,也是每个人的行动和事情——自此,意识真正达到了精神的层面。

精神章:

1. 自己是全部实在性这一确定性已经被提升为真理,这时如果一个自在且自为存在着的实体同时又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那么它就是精神。个体以精神作为自己自在的根据和目标,从中收获本质性,自身确定性和真理;同时精神也把自身维系在众多自为的个体之中,因而才是活生生的东西。而之前经历过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是精神自发地在自身内区分出来的环节;同时理性章那些原本已经被扬弃了的形态现在统统在精神实体内得到了满足。2. 精神作为直接的真理即是伦理实体(直接性意味着个体不会去检验,而是直接坚定地践行),其中一方面是代表公民之普遍性的人的规律(城邦),一方面是通过葬礼使死者精神回归共同体从而上升至普遍性的神的规律(家庭),“公开精神的力量扎根于阴曹地府”(PG 474)。当分别持有这两方面伦理意识的个体产生的伦理行为发生无可调和的冲突时,罪行产生了,而对罪行的反思恰恰扬弃了之前的直接性——伦理实体没落了。3. 在随后的法权状态(罗马法时代)下,个体性被空前承认,个人返回到自身确定性之内,作为原子化的普遍自主体而发挥校准,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否定的关联(法律禁止的事)。如果说在自我意识章,空有独立意识的斯多亚主义发展到真正践行的怀疑主义,给世间万物都打上了否定的标记,最终因自身紊乱而走向持久不变者;那么在这里思想就被提升为现实的真理:法权形式主义给世间万物打上私有财产的标记,个体同样会意识到法权人格/独立性的抽象空洞和自己的非本质性(因为现在全部精神实在性都集中在罗马皇帝一个人身上!),从而最终走向信仰。4. 于是精神把自己分裂为作为此岸现实的教化王国和作为彼岸本质的信仰世界,一切人和物的现实性都被异化到自己的本质性之外,个体通过被教化来获取自身实在性和普遍性,以及现实世界的权力,作为上帝子民意义上的平等取代了法权意义上的平等。5. 在教化王国这边,正如之前德行意识和世界进程同归于尽,这里追求普遍性的高贵意识也在对暴君的阿谀奉承中与把个别性当本质的卑贱意识同流合污,人格性分崩离析,只剩下缺乏自在真理却又坦诚的碎裂意识。6. 于是纯粹意识只能逃离现实世界并返回自身,它不仅是信仰的要素,也是概念的要素,因此纯粹意识在自身内区分出不是差别的差别——纯粹识见和信仰意识:前者以纯粹自我为本质对一切进行概念式的把握,但缺乏内容;后者以彼岸的绝对本质为对象进行思维,但缺乏识见。7. 一开始纯粹识见的意义在于帮助信仰意识获得自身确定性和满足,而当它转而反对信仰时,就成为了启蒙。究其本源,纯粹识见/启蒙并不是一伙人心血来潮就突然觉醒了理性之光,反而恰恰是为信仰而生,同时也是碎裂意识作为无限判断的产物,正如颅相学的意义一样。启蒙对信仰的攻击要么是虚空立靶,要么只抓住信仰概念中一个孤立的环节,实际上作为绝对否定性的启蒙反对的只能是它自己,因为它的内容完全是自己设定的。由于纯粹识见和信仰意识的同一性,启蒙的传播潜移默化且不可抵挡,润物无声却又深入骨髓,最终把彼岸的王国洗劫一空还给尘世大地。8. 得到实现的启蒙真理进一步分裂为两派,即分别认为绝对本质是纯粹物质/纯粹思维,但这两种观点其实没有差别,因为纯粹的肯定就是纯粹的否定,存在与思维是同一的。9. 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有用性作为启蒙的产物已经从被动的工具发展成了一个统一了意识和工具的普遍自主体或者说价值观——绝对自由的意识形态——个体意志超脱出一切精神性实体直接代表普遍意志,社会体系随之崩坏,派系斗争杀人如麻。绝对的肯定完全过渡到了纯粹的否定,“普遍自由的唯一事业和唯一行为是死亡,一种没有任何内容和意义的死亡。”(PG 590)但也恰恰因为纯粹的否定不带任何肯定的补偿,个体精神才达到了最崇高的永恒。10. 以自由为对象,曾经异化了的精神返回到自身确定性之内,实体现在作为一种封闭在自我意识之内的纯粹知识而存在——精神到达了道德意识的国度。然而仅在思想中完满的道德在具体的现实性中必然会出现种种不和谐,康德《实批》的解决方案是提出了三个超现实的公设来统一道德与现实,浪漫派的优美灵魂学说则主张把自身良知当作绝对真理同时又回避现实,但它们最终都是行不通的,而后者将过渡到宗教。

按先刚老师的说法,宗教章基本上是自立的和其他章节关系不大,而且我本人也不太感兴趣,略过。

绝对知识章:

绝对知识指以概念化把握的方式认知着自己的精神,换言之就是哲学(当然,这里并不是完全指抽象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维系于现实世界和个体之中的精神)。黑格尔哲学之前的哲学和思想在这里被理解为是对实体的不完整把握,或者说绝对知识的一些环节,而作为完满形态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的诞生则扬弃了时间,同时也概念化地理解了时间——并不是说在黑格尔之前绝对精神没办法通过概念彻底把握自己,毋宁说,时间本身恰恰是尚未达到绝对知识的精神环节才有的一种直观活动,同时也是诸环节的逻辑运动本性和绝对精神必然实现自身的命运。绝对知识作为精神的最终环节并没有增添任何新的内容,实际上绝对精神本身就是自己外化出个体意识来认知自己的一个运动过程,而这个运动的终点不是别的,恰恰是这个运动过程本身的概念化呈现,也是这个运动中的所有环节都依赖的共同根据,因此这个运动其实是一个圆圈。同时也正是因为被外化出来的意识继承了精神的这种直接的自身一致性,一开始才会从直接的感性确定性出发。

总结:

不难看出,整个精神发展史一直在不同层次反复上演同一段剧情:每当意识碰到一个他者,一开始总是想不费努力就能直接扬弃他者,但发现行不通,于是真正走向他者,在发现了他者与自己的某种同一性之后,才真正扬弃他者回到自身之内,然后进入精神的下一个层次发现新的他者。而这种剧情不是别的,正是作为精神运动本性的“自为存在“这个概念在不同层面的具体展开。不太严格地讲,这段剧情在前三章出现了一次,在自我意识章出现了一次,在理性章出现了两次,在精神章出现了一次。就此而言,我们把握到了精神现象学循环上升的运动结构。当然,也可以把整本书看作是精神的自身回归。从另一个角度看,精神现象学不仅是循环上升,同时也是循环下潜,因为精神在每一阶段所得到的真理,不仅是下一阶段的起点,同时也是对本阶段全部矛盾的化解,换言之是本阶段之所以能存在的潜在根据/条件(类似于康德的先验演绎)。具体来说,前三章发现了意识的无限性,自我意识章发现了自己是全部实在性,理性章发现了精神性,精神和宗教章发现了绝对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说,《精现》的使命其实是通过展现矛盾(辩证法)来由浅及深地逼问每一层的潜在根据,最终把最深层的绝对知识(一切的根据)逼出来。换言之,《精现》是黑格尔为自己的形而上学提供的一份证明。

三. 阅读经历和感受

我在北京大学大三下学期旁听先刚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时候初识黑格尔哲学,在此之前我自己读过一些康德,柏拉图,笛卡尔。虽然课程只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对黑格尔哲学做了一个简要的概述,但也足以让我窥到其宏大与精深。确切地来说,是一种阳光普照大地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看似彼此对立不相容的自我意识,实则都是同一个绝对精神以个体的人为中介对自己的认识,理性的普遍性正来源于此;而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种种思潮和哲学,像极了一个处在反思中的主体,而这正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展开。另外一点令我欣赏的是,虽然哲学家整体都偏理想主义,但黑格尔属于是理想主义者中最现实的那一类,能把现实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全面。

大三暑假在德国做暑期科研的时候,特意坐火车去了一趟Stuttgart拜访了黑格尔纪念馆。

《精神现象学》原本

在2017年大四上学期我又旁听了先刚老师的精神现象学课程,前几周我尽量跟上课程,读完了前三章,之后忙于申请季就没继续读,到暑假才把自我意识章读了。实话说,这门课一学期讲完整本书,对我来说进度过于快很难跟得上,但我还是收获了很多,也基本适应了黑格尔的写作,算是入了门。同时《精现》也轻易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没有之一。一句话总结我如此喜爱这本书的原因:黑格尔以形而上的语言讲述了很多我们日常面对的形而下之物(感性,知觉,自我意识,信仰,人生价值,伦理,道德,国家,法律,启蒙等),而这种抽象与具体的有机统一性恰恰属于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内容。这个时候我已经对黑格尔看问题之全面与深刻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此衬托下,那些沾沾自喜的寻常文人幼稚得仿佛如小学生一般。与大众对哲学云里雾里玄之又玄的印象相反,黑格尔的写作非常实在,基本上用到的每一个概念都会解释,原本精深微妙的思想被呈现得出奇清晰。相当于为我们智力平庸的人也搭起了一座通天塔,只要你有耐心一段一段啃,最终思想就能达到黑格尔的境界;而且每读一段就有一段的明确收获,不太需要你先通篇读完再去参禅悟道——这种理性的普遍性也正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所推崇的。

或许专业学者一般会更关注黑格尔的思想内涵,但我作为业余爱好者,除了论吨批发的深刻洞见以外,我同样非常享受黑格尔的语言表达本身。对大哲学家的写作来说,语言形式必然要与其思想内容相协调,比如说尼采哲学就只能用他那种诗意激情的语言来表达,用客观的概念化的文字来写反而没内味。对黑格尔而言则更是如此,因为《精现》的语言形式恰恰指向了其最终的内容——绝对知识。我读过一些黑格尔的二手文献,即便是准确归纳了原著要表达的内容,语言表现力和阅读乐趣也远远比不上原文。原因在于,黑格尔并不满足于仅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外在地梳理出一条逻辑主线,而是想让自己的著作看起来仿佛是绝对精神自在自为的自我展开。因此按照黑格尔的写法和他那套词汇表,一个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彼此对立的环节,每个环节的抽象本质,以及其背后形而上的逻辑运动规律,都能被鞭辟入里地呈现出来,而这一点对整本书而言完全是家常便饭——换言之,全书深度贯彻了《逻辑学》。

之后我来到斯坦福大学读博。由于阅读黑格尔需要投入极大的主动性和精力,所以不太可能用零散时间和休息时间来阅读,一直到2020年寒假我才重拾《精现》,大概花了一个月时间把理性章读完了。其实在没读的那两年里我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挂念着这本书,而在重拾起来的第一个小时,我的精神进入了极大的高潮状态,似乎一些深层的大脑突触重新被激活。而这种心灵震撼的体验并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之前给一个同学讲黑格尔,刚讲几句他就说感受到了心头一震。所以我认为黑格尔的那套语言确实以深刻的方式说出来了很多我们潜意识里认同但自己说不出来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物理系的经常会批评弦理论已经变成了纯数学,丧失了实验验证的根基,而这种直觉居然可以被《精现》中对斯多亚主义的一段批评完美地表达出来(PG 200):“自我意识在他者那里直接返回到自身之内….自我意识的自由以漠不相关的态度对待自然的实存….思想中的自由仅仅把纯粹的思想当作自己的真理,但由于这种自由没有得到生命的充实,所以它仅仅是自由的一个概念,不是活生生的自由本身。”

之后忙于学业,大概又有近两年时间没读《精现》,随后我利用2022年的感恩节假期和寒假时间把篇幅最长的精神章给读完了。《精现》循环上升的写作结构在这章体现得最充分,之前每一小节讲的东西都在精神章至少再现一次——本质原因在于,精神发展到后期逐渐充实而具体的形态,是对前期抽象形态的一种扬弃。值得一提的是,我愈发意识到哲学阅读对生活的重要性——如果长时间不读哲学,心灵就会明显枯萎,人会失去灵性,思维很容易就会庸俗化,会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式里。仅就实用性意义而言,黑格尔哲学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人不能太过自我。因为个体只有通过把自己的本质性让渡给更高层次的实体才能真正赢回自己普遍的本质性,片面地强调自己偶然的自为存在和绝对自由只会成为无源死水;反过来说,普遍的实体也恰恰因为其中个体的自为存在而成为有生命的主体——这就是个别与普遍的辩证法。另一个启示则是,真正的强者不应该片面地反对或逃避自己的对立面,只有先到对立面那里去,把它扬弃在自身之内,才算实现真正的自由。最后,阅读黑格尔不仅丰富了我的思想,同时也是对我的语言系统的扩充完善,我现在可以比以前更清晰深刻地进行自我表达。

四. 一些个人观点

1. 为什么我认为辩证法是对的?

我其实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人类思维的运动本质。诚然,数理概念是死的,但人对概念的把握过程却纯然是动态的。我们不可能不加反思地把概念的定义记住就直接掌握了概念,相反,思维必然要经历多次往返运动才能深刻地把概念镶嵌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聪明的学生,可能只需要在自己的头脑内部反思就能完成这个往返运动;而对于资质一般的学生,就需要通过做题,即在外部的现实性中碰壁才能完成折返。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特别是理科生)觉得黑格尔哲学就是自相矛盾的瞎扯淡或者文字游戏,甚至连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家也认为“读精神现象学的感觉就像闯进了疯人院”。这类批评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陷在了有限的学科范式之内跳不出来——而这恰恰是他们能获得高度自身确定性和一致性的原因,也就是说,这里的确定性并不来自真理性,而是来自预设的学科框架本身。诚然,当我们研究物质本身关于量的规律或者考虑要落地的社会问题时,有必要且应当建立一套科学范畴作为共识。但当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思维本身或形而上之物时,这类科学范式反而成了对思想的束缚,蒙蔽了事情本身。归根结底,人类思维中就是存在着一大堆彼此矛盾的要素(这一点在康德那几对二律背反那里已经显现得很清楚了),我们看待同一件事就是可以区分出不是差别的差别,因此一个现实的概念必然作为扬弃了诸多对立环节的统一体而存在。就此而言,我认为辩证法是对人类思维的如实写照。(当然对黑格尔自己而言,即使是人之外的纯自然届也是辩证运动的,但我个人不承认他的自然哲学。)

2. 为什么黑格尔是西方哲学的顶峰?

所谓的顶峰,无非是指它既是对之前的超越,也是对之后的超越。毫无疑问黑格尔就是最符合这个定义的哲学家,因为对之前思想的扬弃本身就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内容。这里说的扬弃,并不是指哲学家们通常所做的,先在序言里把之前的哲学都评判一番然后开始在正文里讲自己的新理论,而是说,把之前哲学的原则和成果统统化为自己的环节。因此黑格尔对之前思想的态度,自为来看是充分的否定,但自在来看又是充分的肯定。因为肯定是充分的,所以每一个精神环节都对自己是终极真理抱有确定性;而因为否定也是充分的,所以黑格尔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又由于黑格尔所处的启蒙和工业革命时代恰好是近代与现代的交界点,当时思想界已经有了不少现代思潮的早期版本(反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宿命论,相对主义…),所以黑格尔哲学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和超越,同时也是对现代的预见和回应。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极的哲学不应该能够被简单地定义和概括,因为当一个思想展现出自己静态的本性时,自在地看,它的对立面或者说弱点也就同时显现出来,从而表明这个思想不是绝对的真理。我们也相信,终极的哲学不应该只有抽象思辨的内核,同时也应该包含极其丰富而又不失深刻的现实性内容,这样才配得上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这里我要举一些具体的例子,那些《精现》中专门用一小节来讲的思想(怀疑论,《浮士德》,《堂吉柯德》,启蒙,《实批》…)自然不必多说,而除此以外,书中的边边角角也闪耀着许多前人的智慧:(破折号后是《精现》原文)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谓思维,并不是指一个抽象的自我,而是指一个自在存在着,同时又以自己为对象的自我。”(PG 197)

霍布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当前的普遍者仅仅是一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普遍抗争,每个人都想确立起他自己的个别性,却又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的个别性遭遇到同样的反抗,与别人的个别性一起同归于尽。”(PG 379)

费希特“我是我”——“我,作为我自己的对象…..我同时意识到任何别的对象都不存在,我是唯一的对象,是全部实在性和全部当前存在。”(PG 233)

而更惊人的是,之后很多被认为是原创的现代/后现代思想实际上并没有逃出黑格尔的“魔爪”:(破折号后是《精现》原文)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个体在没有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之前,不可能知道自己作为什么存在着。”(PG 401)

维特根斯坦“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事情是一个来自于自我意识的对象,隶属于意识,同时不失为一个自由的,真正的对象。…. 物只有通过自我意识才获得一个意义。物和事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这里。”(PG 410)

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我们没必要携带别的什么尺度… 就能够做到按照事物自在和自为的样子来观察它。”(PG 84)

后现代解释学——“作品被抛到外面,成为一个持存,通过这个持存,原初本性的规定性实际上凸显出来,与另外一些特定的本性一边对抗,一边相互贯穿,并作为一个转瞬即逝的环节消解在这个普遍的运动里面。”(PG 405)

对现代性的反思,人被工具奴役——“意识自己的自在存在在本质上是一个为他存在… 或者说是另一个自主体的对象… 后者(指工具)作为自主体,并不是一个有别于自我的自主体,也不是对象自己固有的自主体…. 毋宁说,意识是纯粹概念,是自主体对自主体的静观,是一种绝对的双重化的自身观审。”(PG 583)

绝大多数人脑子里的唯物主义——“从感性存在出发,然后撇开品尝和观看等感性关联,使之成为纯粹的自在体,成为绝对物质。”(PG 578)“随之出现的是一个纯粹的物,一个不具有更多规定的纯粹本质。”(PG 574)

尼采“上帝已死”——“一切本质性都在这种自身确定性之中损失了…. 它是这样一种痛苦,如果要用一句残酷的话表达出来,就是:上帝已死。”(PG 752)(注:这里也不是黑格尔原创,而是引用自马丁路德。)

我想即使仅从以上这两段,读者应该也已经能管中窥豹地看出《精现》的内容有多深多广了,无愧是西哲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事实上批判黑格尔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你一不小心就可能滑进他某一个环节里面,直接就被他原文里的话给驳回来了。历史上真正能批判黑格尔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是谢林那样思想深度不逊于黑格尔的人在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前提下指出要害,要么就只能像尼采,海德格尔那样彻底舍弃理性主义传统,完全把人性中非理性的层面当作基本来另起炉灶。

3. 我对黑格尔哲学的不满意之处

融会贯通,包罗万象是黑格尔哲学的标志性优点,但倘若发展到了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的地步,那优点似乎又转而成了一种缺点。柏拉图的伦理学和康德的道德哲学虽然天真,但确实能推导出一些具体的关于个人生活和国家组织的价值准则。与之相对,黑格尔太成熟太圆滑了,读者很难从中收获明确的指导意义,因为无论你持什么三观总能从黑格尔哲学中找到一些根据,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是片面的。黑格尔在伦理学层面的核心主张就是坚持自己的主体权利,换言之就是做自己相信正确的事。因此,尽管黑格尔哲学确实在理论层面挽救了人类精神免于堕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但在实践层面却又给不出什么更多的行为准则,因为后两者的信徒也知道应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在国家层面,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前半句比谁都左,后半句比谁都右,那我们不禁就要追问:现实和存在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如何客观判断一个政府需不需要改革?黑格尔赋予了万事万物一个内在的目的,即最终在与整体的和谐同一中实现自由,但这种内在的目的论隐含着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态度。而黑格尔死后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显然不可能再像启蒙时代的人类那样乐观——历史曾经作为黑格尔最得力的武器,现在成了最致命的敌人,哲学家们驳不倒的,历史来驳倒。这种乐观的目的论一旦破灭,黑格尔哲学所剩下的价值观就唯有虚无(我想这也是近些年来对黑格尔的非形而上学式解读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我本人作为理性文明的极度热衷者会喜欢黑格尔,但倘若一个饱经生活磨难,对人类整体不抱期望的人不喜欢黑格尔,我可以理解。

即便我们认定黑格尔所追求的大一统不可能实现,但也还是得承认,黑格尔在具体的分析中提供了海量宝贵的思想洞见。事实上黑格尔哲学很像一个武器库,并不是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中找到了思想武器。无神论者/宗教人士,改革左派/保守右派,自由主义/集体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支持/反对形而上学的,这些立场相互对立的势力竟然都能把黑格尔哲学解读成为自己的辩护,甚至有些直接自称黑格尔主义者!当然,黑格尔哲学也经常会两边都不讨好,里外不是人。从消极的角度讲,黑格尔哲学太过模棱两可,什么都说出来了但又相当于什么都没说。而从积极的角度讲,似乎这恰恰说明黑格尔达到了哲学这一学科的本质——或许哲学的根本意义就是帮助人们全面清晰地深入思考,而不在于提供普适的价值导向。

五. 阅读方法和参考文献

我有同学认为阅读黑格尔不需要任何二手读物,一切线索都埋在前后文中,只要慢慢啃就行了。但我个人认为二手文献也非常重要,因为我发现,阅读这种晦涩的文本,如果不与其他自我意识沟通而只是自己闷头读,很多地方极易发生误读。所以我建议要么参加一个读书会/讨论班,要么自己找点二手解读来参考,毕竟那些专家也研究了好多年了。关于二手解读的阅读方法,我的建议是不要把二手解读作为阅读核心,还是应该把原著作为阅读核心,碰到自己读不懂或拿不准的地方再去看专家们是怎么解读的。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到自身之内,结合自己的思考找到让自己最信服的理解。

另外,鉴于《精现》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动态的呈现形式,我强烈建议阅读的时候多做批注。比如说可以标注出来抽象措辞的具体所指,辩证运动所处的环节,每个环节的核心特征和转折点,句子中限定性的关键词,对之前思想的指射和对之后思想的预见,个人的发散性感触等。最好还可以对每一段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它说了什么事。对我来说如果不做这些工作,读了就和没读一样,因为这本书的精华确实分布得很平均,没法仅仅通过一些主题或口号来把握。

关于中文译本问题,我个人更青睐先刚译本,这个译本语言更通畅,但代价是把原文中的很多长句子按照汉语阅读习惯拆成了多个短句子,所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就没那么显然。贺麟的老译本整体也很不错,虽然读起来没那么通顺,但优点是尽可能保留了原文长句子的结构。关于翻译错误问题,据说是贺麟译本错误要多很多,不过我自己读先刚译本的时候也碰到过几处语义明显不通的地方,由于贺麟译本和英译本在这些地方是能说得通的,所以我姑且认为这些是先刚译本的翻译错误(大多是因为代词所指的含混性,但我不能确定,因为我看不懂德语)。

下面列举一些我的参考文献:

1. 邓晓芒的《句读》。视频版,音频版,文字版网上都有。以句子为单位讲解,据我所知应该是全世界最细致的解读,任何你自己读不懂的句子都可以来参考邓老师的解读。对初学者强烈推荐。另外由于邓晓芒对康德也很熟悉,所以《精现》中只要出现了对康德的继承或批判,他都能指出来,这点很棒。

2. 庄振华的《义解》。没《句读》那么细,但是也很细,以段落为单位讲解。整体来说庄和邓的理解存在不少差异,我认为也是不错的解读,可以兼听则明(我个人整体更偏向邓一些)。顺便一提,英语学术界讲《精现》最细致的commentary应该是《Hegel's Ladder》,也是每一段都有解读,不过我没去读。

3. Miller的英语译本。毕竟英语和德语同属日耳曼语族,所以英译本的保真度还是比中译本高一些,最起码从句结构可以完整保存。当我读中译本感觉很不顺怀疑有翻译错误,或者对句子结构不太确定的时候就会参考英译本。

4. 庄振华的《讲读》。属于较通俗的概述。我认为前三章概括得很到位,从第四章开始就有点过于简略,错过了很多精华。打比方有些过于泛滥。鉴于可选择的中文资料确实不多,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对《精现》各章有个大体上的了解,也只能读这本了。

5. Frederick Beiser’s 《Hegel》。黑格尔哲学通论,通俗且明晰。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不仅适合新人,对于已经读过原著的人来说甚至更加值得阅读。和国内我了解的黑格尔学者相比,Beiser的优点是几乎不带个人色彩的客观性。一方面能看出作者熟读黑格尔各个时期的全部作品,可以做到充分回归原文本意;另一方面Beiser对那个时代的其他思想也如数家珍,非常正确地把黑格尔放在浪漫派,启蒙等文化背景下考察,点明了很多黑格尔思想的源头和动机。

六. 一些概念释义

尽管《精现》中用到的概念基本上都能在原文中找到解释,但有一些使用非常频繁的基础概念却反而没有解释,因为这些概念一部分是来自《逻辑学》的。所以这里就有一个两难处境:如果先读《精现》,一开始就会对那些逻辑措辞感到一头雾水;如果先读《逻辑学》,又会感觉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实例。所以我试图在这一节按照我的理解简单解释一些常用的基础概念。要注意的是,由于《精现》是关心现实的而非纯形而上学,所以同一个抽象概念处在具体的现实性中可以表现出多个不同的意向(或者说working definition)。也就是说,黑格尔用词很灵活,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方侧重的意向不一样。当然,这些不同的意向是紧密相关的,按黑格尔的话说,是不是差别的差别。其实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张力有相当一部分都可以体现在这些逻辑概念本身的张力上,所以这一节也可以被看作一个超简化版的入门。

扬弃:很明显有两个意向:发扬和抛弃。即在肯定的同时否定,吸收对立面的同时超越它。经典例子:当你意识到自己某个局限性的同时,你就已经超越了这个局限性,也就是扬弃了这个局限性。

否定:一般来说“否定”并不代表日常语境中说的那种彻底的否定,而只是某种意义上的部分否定,除非黑格尔特别强调是“绝对的否定”,“严格意义的否定”。很多时候“否定”仅仅表示差异性。比如说,康德说的物自体是对意识的否定,因为意识认识不了它;发展之后的环节是对之前环节的否定,运动即否定;还有斯宾诺莎的名言:“规定即否定”。

无限性: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时空广延的无限,而是指一种无限运动/生成的有机结构。无限的统一体在自己内部区分出不是差别的两个环节,它们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每一面都直接包含/生成着对方,即内在的差别。例子A:整体性和分裂性是内在的差别:当你坚持整体性时,你所坚持的只是两个环节之一,所以你实际得到的是分裂性;当你坚持分裂性时,分裂这个概念本身恰恰意味着它们是统一的,你又得到了整体性。例子B:自我意识一方面是主体,一方面是自己的对象,但这两方面没法割裂开,因为作为主体的我并不是从外在的上帝视角静观,而是作为意识的对象存在着的主体,同时被当作对象的我也不是一个物性的对象,而是作为主体存在着的对象。

概念:有时候侧重点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抽象概念,有时候侧重点在于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体。当与孤立的环节相对立时,概念指的是诸多对立环节的统一体,即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当与存在或纯粹思维相对立时,概念指的是一种更高级,更具精神性,被意识理解把握了的东西,比如说伦理实体比单纯存在着的伦常更具概念性,哲学比宗教信仰更具概念性。

自为存在:being-for-itself,字面意思就是为自己的存在。所谓利己主义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自为存在。更一般的,只要是出于自己内心意志而行动的,都可以叫自为存在,因此自为存在有反思性/反射性这个意向,即从他者返回到自身之内。就回到自身而言,有独立性的意向;就离开他者而言,有否定他者的意向。最后,经历过他者又折返回自身的东西已经不同于最初的状态了,因此自为存在也意味着被规定/发展过。

自在存在:being-in-itself,即不依赖与他者的关联而存在,有孤立性的意向。同时也有客观性的意向,因为所谓客观无非意味着不与任何主体相关联。同时还有本质性和实在性的意向,因为只有具有本质地位的东西才能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最后,自在存在有缺乏规定性/潜在的意向,因为一般来说,一个东西需要用它与外界的关系来规定,除非它是自在且自为的存在。比如说康德的物自体就是最典型的自在存在,满足以上所有意向,甚至就是自在存在这个概念的原型。

为他存在:字面意思即是为他者而存在。比如奴隶对主人来说是为他存在,工具对使用者来说是为他存在。A在B之内通常可以翻译成A依赖于B而存在,比如说欲望把物质扬弃在自身之内,即意味着欲望使物质成了为我的存在。很明显,为他存在既与自为存在相对立,也与自在存在相对立。

自在且自为的存在:being-in-and-for-itself。相比于自在存在来说它是发展充分,被规定过的,相比于自为存在来说它是实在的,有本质性的。当用来修饰绝对精神,伦理道德这类包含全部实在性的精神性实体时,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自在地来看,上述自为存在的那种独立性并不是真正的独立性,因为它以他者为中介,虽然回到自身了也并不能真正摆脱他者,也就是说否定意义的关联也是一种关联。与之相对,自在且自为的存在则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因为它已经把自己的对立面扬弃在自身之内,因此是从自身返回到自身,自己驱动自己发展。

直接性,纯粹性:有些人或哲学流派会认为这俩词是好词,但在黑格尔这里,直接性往往意味着缺乏发展,有待扬弃,纯粹性往往意味着空洞抽象,有待生命来充实。

确定性,真理性:这俩词往往作为对立的概念出现。确定性可以直接按日常语境理解,按先刚老师的讲法,确定性意味着意识认为自己和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的。按黑格尔的真理观,真理性意味着为他存在与自在存在的符合。通常我们习惯正着说:让知识(为他存在)符合客观对象(自在存在)。但黑格尔关心的是精神领域,所以喜欢反着说:把为我存在的对象同时提升为自在存在,因此常常和现实性挂钩,比如说一个人把心中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出来,就可以说他把一个思想中的概念提升为了真理。再举个原文中的例子:信仰世界拥有真理性但缺乏个人确定性,教化王国拥有个人确定性但缺乏自在的真理性,启蒙的真理把确定性与真理性合二为一,天国降临大地(PG 581)。

范畴:取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但又超越了康德。既是认知的结构也是对象自己的结构,表明自我意识与存在的共同本质,或者说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对象具有了范畴的规定性即意味着意识达到了理性的层次。

七. 未来的阅读计划

首先从长期来看,我未来肯定还会多次重温《精现》,如果以后有了更新更好的理解肯定还会以写作的形式来交流。我还想试着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我的计划是从《The openning of Hegel’s logic》入门,看看能不能读进去。由于《逻辑学》似乎没有《精现》那样细致的二手解读,所以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整读下来。黑格尔的其他著作暂时不在我的阅读清单之列。康德的《纯批》我还想做进一步了解,但不会去啃原著,而是去读邓晓芒的讲演录。至于其他哲学家,我感觉自己对海德格尔感兴趣,作为开端的生存论很打动我,尽管之后很多观点我都不同意,也不太欣赏海氏的写作呈现,但我认为现象学是辩证法之外另一个去范式研究的典范,在有些地方和辩证法殊途同归。在哲学之外,我有计划去学习机器学习和理论神经科学中关于抽象概念习得的知识,不确定和哲学有没有关系。

注:本文引用的数字全部采用Miller英译本的自然段指标,可以直接在Google上搜出来对应原文。

来自专栏

Max Snow的剧评/书评/影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8,932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554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5,894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442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347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899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32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98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196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16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08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826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389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50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5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171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616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