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司机说:乘客怎么这么不自觉?不知道我们网约车司机都很不容易么?
乘客的时间是时间,司机的时间就不是时间么。
高铁、飞机、公交,都是人等车,这是国际惯例。
凭什么到了网约车,就是车等人。
我们理解乘客,谁来理解我们?
而乘客们也会觉得很无辜:
我们也不想总让司机等啊,谁又希望一遍遍被电话催着,上车被司机埋怨,甚至刚下楼订单就被取消了,还得浪费更多时间重新打车。
我们也是在经历了很多次自己准备好后再叫车叫不到的情况后,才把叫车时间一点点提前的。
可排队和拥堵并不是每次都会出现,就导致了我们还没准备好就提早打到车,出现了车等人的情况。
如果能一打就有车,我们也不用提前这么多。
那么问题来了
乘客希望司机多担待,司机希望乘客更守时。
在乘客眼里,我好不容易打一回车,司机理解下很正常。
在司机眼里,我一天拉好几十名乘客,都希望我理解,我根本理解不过来。
这个矛盾就真的就不可调和么?
关于车等人,还是人等车,你怎么看呢?
其实,造成这个问题最本质的原因不在于司机和乘客,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他们都没有错。
因为人性都是利己的,利他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指望着司机多担待还是乘客多理解,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的原罪,在于网约车平台的时间货币价值有问题,在于网约车平台的不作为。
乘客为了不用人等车,就将履约成本转嫁到司机身上。而专家的底气,来自于一分钟两三毛钱的超低违约成本。
反观司机,按照平均一天10小时500元收入估算,司机一分钟流水大约8毛钱。
同样是一分钟,司机的成本比乘客贵3倍。
这就直接导致了乘客不在意,司机不满意。
同样的问题,首汽约车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直接将超过3分钟后的等时费提高到了8毛至1块。
但只是提高乘客违约成本就能解决问题么?
调价虽然合理,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如果只是单纯的增加了乘客违约成本,如果乘客都穿戴整齐了一打车,平台告诉他20分钟后才有车,他的等候费又能找谁要?
所以在调价的同时,还需要降低乘客履约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让打到车的时间能更加可控。
如果网约车平台有预打车功能,而不是点了打车就直接叫车。
预打车后,平台能根据当前乘客需求、运力情况给出乘客司机到达的预计时间。有了这个概念,乘客就能更好的规划时间。
这样一来,乘客如果准时了,3分钟免费时间上车肯定够用。
就算偶尔不准时,违约成本提高了,乘客也会更紧急,司机少亏钱也不会有那么多怨言。
当司乘双方都不用“凭什么你不能替我考虑考虑”,这个反人性角度去期待对方时,关系自然就和谐多了,平台的投诉也会少多了。
把反人性的东西,都交给市场经济,交给等价交换,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才能创造平台、乘客、司机三赢的局面。
当然,滴滴这么大的公司,聪明人和专家数不胜数,我个人的这点浅薄想法他们肯定早就想到过。
但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没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还是希望,我们能早日看到类似的功能改进。
能让乘客少浪费等车时间,司机也少浪费等人时间。
既不是车等人,也不是人等车,而是车到人到,司乘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