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条河,从源头到入海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在高山面前,它绕着地形蜿蜒;在平原地带,它向着地处奔流;有时候遇到一片洼地,它停下来形成了湖泊;有时候面临选择,它分出许多支流。在最终到达入海口的时候,回头再看这条已经足够庞大的水系,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生态。身处不同环境下的每一条支流,在这个庞大生态下,一脉相承的。
在看《摘金奇缘》,我对这部电影的认知仅限于全亚裔阵容、北美连续几周票房冠军这两个点,至于剧情和影片价值观这些被人反复讨论的点,我是在看片过程中一点点注意到的。等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朋友之前和我说,我们一定不会喜欢这部电影的,因为尽管是亚裔,但影片的内核还是美国故事。说是这样说,但你也不能否认,东南亚华人的文化就算你看不惯,也是事实存在的。
《摘金奇缘》的故事其实挺简单,也挺套路的。一个美国女孩和一个新加坡男孩相爱,男孩邀请她到新加坡老家。女孩和男朋友开开心心去了机场,结果发现竟然是奢华头等舱,到了新加坡才发现,这个男生竟然是顶级富豪。于是,穷酸的美国女孩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见识了上流社会的奢华和人与人之间赤果果的关系。
对于看惯了YY爽文或者电视剧的人来说,《摘金奇缘》显然太小儿科了。玛丽苏女主,又土又豪的男主,先展现家族的奢华程度,再表达一下男主为了女主愿意放弃整个家业。这样的剧情在国产影视文学作品里简直都被写烂了,地摊货文学都不止这样的水平。如果只是因为这些槽点,就直接给这部电影判死刑,那显然有点肤浅了。
亚洲人、亚洲人的文化该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个话题本就不该问,因为文化从源头向外发展,会变成什么样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而且你不能因为它和你预期的有偏差,就认为影片不够好。只能说你看得不舒服、不习惯,不能说电影就是不好的。除去风格和类型,这部电影在故事上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同样是对奢华人生的表现,我们的某些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和故事层次是多么肤浅和单调。这样的题材拿到我们这里,总喜欢进行空洞的玛丽苏幻想,或者对底层人物进行猎奇式的嘲讽。
比如《XX的姑妈》这种片子,全程都在表现人们对利益的毫无底线的追求,下三路喜剧和扭曲的价值观制造出来的喜剧效果散发着谄媚的恶趣味。从剧情上看,影片只是围绕姑妈要来、男扮女装两个设定展开,剧情没有推进,以至于到后半段闹剧实在进展不下去了,观众都看着很乏味。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片尾通过一瓶春药制造出“相逢一炮泯恩仇”的荒唐剧情来给这场荒唐戏剧草草结尾,为了审查还要强行反转,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再来看《摘金奇缘》的剧情,女主到了新加坡以后,仅用了同学家庭已经很富有的情况下依然仰慕男主家庭,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接着就是在这些浮华表象之下展示一个个人光鲜的外表和内心的矛盾。男主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决定放弃家产为爱狂奔;男主母亲和奶奶,在维系整个庞大家族的任务之下,尽管理解年轻人的爱情,但还是选择社会属性。杨紫琼就靠一枚戒指,已经让整个人物足够立体。她曾经也是像女主一样的人,她本来是整部电影里最理解女主的,最后却站在她的对立面,成了女主爱情的最大障碍。这些,不都是亚洲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吗?
再来看女主,到了新加坡以后她在几次社交场合下,社交礼仪和谈吐也都非常得体,不仅不卑不亢,还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性格。这才是一个足够立体的主角,她身上的这种气质,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文化自信”吗?
都是影视作品,你不相信亚洲有能够买天买地买空气的顶级富豪,你为什么相信美国有一个穿着钢铁战衣的顶级富豪除了是个天才,还是花花公子和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
事实上,这部电影之所以拍出来,初衷并不是给我们看的。影片的女主角虽然是黄皮肤的亚洲人,但她早已经是一个彻底的美国人了。而且电影拍出来,也是给美国观众看的。聊了那么多亚洲文化,其实都不是影片的核心。这部电影在这个时间上映,其实反映了在亚洲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梦”的破碎与坚守的议题。
25年前,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势,影片里女主的母亲,也是在那个时代奔赴美国,成了无数“美国梦”背景下实现自我价值的一员。30年时代变迁,曾经承载全球人梦想的美国,也遇到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时代下成长起来的“白左”们,突然发现地球另一端的亚洲人,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正在以自己难以想象的速度跃进着,他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动摇。
电影里的女主,刚好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接受美国文化熏陶的亚裔女孩,在面对顶级富豪,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比物质方面悬殊的差异更明显的,是来自亚洲富豪的身份鄙视,这也是影片后半段的主要矛盾。
最终,女孩还是坚守了自己的价值观,在保有家庭财富的情况下和自己心爱的人走到了一起。看似很美好的结局,不过是北美观众们聊以慰藉的心灵鸡汤罢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女主至少可以说,我妈靠自己奋斗赢来的,她在我心中就是最棒的!
至于我们内地观众,如果你只看到了玛丽苏价值观,和一群自己无法接受的亚洲演员,那我劝你还是别进电影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