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这天,天空下起了大雨,愈觉寒湿。一大早,我撑着伞出门,路上已经积满雨水,浸湿了我的双鞋,冰凉透骨。有人说,冬天是萧瑟之季,总能触发人们思绪,古来诗人写了许多咏冬诗句,大多是伤感颓废之句。然而,我走到广场旁,但见三小街道两边的金黄色的银杏,我又感到了温暖,惊叹冬季之美!于是,我想起了杜甫的七律《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这首《小至》让人感到春意在涌动,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人心。“冬至阳生春又来”,到了冬至这一天阳气回升,白昼的时间渐渐变长,天亮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傍晚的夜幕也开始推迟降临了,天时在阳长阴消中进行着。 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劳作。“刺绣五纹添弱线”,就连刺绣女工也可多添加几根五彩丝线了,在那个没有电灯的时代里,一寸一缕光明的增加,对她们来说都是值得欣喜的事。于是,眼前之景也变得生意盎然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河岸感受到了阳气的回转,它盼望着冬月早点过去,期待着柳树舒展黛眉;山林也暗潮涌动,它想冲破寒气,以唤醒梅花的绽放。这一切,在杜甫的眼里都是欣欣向荣的,这固然是因为节日的喜气,也因当时杜甫生活安逸,心情愉悦,所以笔下的文字也是温馨活泼。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生怀才不遇,又遭逢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心中满是牢骚,发之笔端,便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之类江湖落魄的语句。但他晚年的时候,也有过一段安定平稳、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55岁的杜甫离开成都的茅屋,携家眷买舟顺江东下,到达夔州。夔州都督柏茂林赏识杜甫的才华和人品,对他多有照顾。杜甫就暂时在这里安居,他除了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外,他和家人还租种一些公田,种植了几十亩的果园。杜甫过着耕读的生活,舒适惬意,迎来了他一生中诗文创作的高峰。这年冬至,杜甫到田间村落散步,看到家家户户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他喜上眉梢,觉得眼前一草一木都焕发着生机。所以诗作《小至》一改之前的沉郁之气,变得生意勃勃、温情融融。
杜甫的这首《小至》让我倍感亲切,尤其是文字中的喜气感染了我。我走在街上却感受不到一丝冬至的节日气氛,传统的节日习俗也只能在乡村间才看得见。我不由地吟着去年冬天时写的一首七律《冬日有感》:冬来伤却赏花人,犹记枝头并蒂亲。满目萧条非意寡,一身素洁是情真。树摇枯叶藏元气,天降玄冰净秽尘。冷到极时香雪溢,相呼草木待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