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到一个新的环境学习时,常常有人给予建议是“空杯心态”。而我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在不断学习着,如果说真的是“放空”过去,那自然是难之又难,而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相信学习过程中如果原有经验越丰富,对新知识的接纳程度更高,速度也更快。
所以,当我们要容纳新环境,无需抱着“空杯心态”,而应该抱着“好奇、敞开”的态度,去体验每一样新鲜事物,去尝试每一个未接触的领域。
可未知是恐惧的。
喜怒哀惧,恐惧为四大原始情绪之一,陪伴人类共度漫漫历史几百万年。正所谓存在即合理,作为一个负面情绪,它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先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古人手握长矛,在黑漆漆的森林中摸索着,远处似有阴火点点,忽闪忽闪辨别不清,这时候古人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前行,二是暂时隐退,等情况明了时再前行。如果选择第一种,那么如果前方是猛兽陷阱,则古人性命堪忧,所以,为了让古人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在大脑理智未发育完全、无法准确判断的时候,同时为了保证古人的存活率更高,身体帮忙做了反应——就是恐惧的情绪的产生。恐惧会使人害怕,犹豫,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在未来不明确的时候,它可以适当地起到保护作用,而同时,它也束缚了人的进步。
最近看到一组广告,列举了几位从普通家庭中走出来现在在世人眼中相对得到认可的明星或者商业家,广告中统一都展示着这么一句话“最大的谎言是我不行”。是的,“不可能”“我做不到”这种话不知道骗了多少年代的人,我们深深地被植入了这种限制性思维。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出身的本科生,现在就读于中科院心理研究生专业,从事着培训工作,喜欢与朋友沟通身心灵成长的日常点滴,我不曾想过我的天赋在心理学方面,因为我一贯的想法是,读什么就做什么,安安稳稳工作结婚生子赚钱养家,好好过日子。其他的,不合适我。
可是,所谓的合不合适,我并没有真正为自己努力尝试过。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了开心与忧伤,肯定和否定,支持与打压等一系列的有趣体验,每个人都构建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性较少,内在需要较少被关注,而在我们七岁之前,是潜意识,即人类最根本、最强大的控制体系在直接与外界进行互动,七岁开始,意识,即理性才开始发展,所以我们在七岁才开始上学。而潜意识陪伴了人类几百万年,意识才发展了几万年,可见意识是受控于潜意识的,我们这辈子的行为模式都受影响于七岁之前,而这却是我们自控能力较弱的一个时期。想想造物主真是有趣的安排,原来我们基本都不是现在在掌控着自己,而是七岁以前的自己在给自己下指令,同时也是心理舒适区的主要构成时期。当我们处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时,我们是觉得舒服自在的,一旦有需要改变或者自我突破,心理舒适区就代表着要扩展,可是未知是恐惧的啊,可能会受伤害啊,于是潜意识会下命令,如“我不行”“我做不到”“不可能”类似这样的限制性想法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身体可能会出现生病这样的情况,从而阻止我们扩展心理舒适区。而正如每次记忆深刻的成长那样,往往不是顺利成长让我们回味无穷,而是经过努力、痛苦、坚持,最后收获甜蜜果实的那一刻,让我们真正品尝到胜利。
造物主也是这么安排的,潜意识也是这么考验我们的。
当我在填大学志愿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懵懵懂懂听从大人的建议“财务比较稳定,容易找工作”。而我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时候,我读了一本《杜拉拉升职记》,我发现我对杜拉拉的工作充满了向往,同时我发现自己更喜欢与人打交道,于是在家人的反对中毅然放弃原来的实习经验、考取的证件,从零开始去人力资源行业开始摸爬滚打。经过三年实践学习,除了相信当初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考证、参加培训活动成为我的爱好,因为我在某天睡醒之后发现,我想要更快地成长,我相信自己的能力远远不止于此。于是开始接触心理学,修心修性,在大家疑惑的眼神中——“一般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去学心理学”继续我的学习之路。而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我,受我影响一起追求心灵成长时,我微微一笑,为自己倾心。
当未知逐渐清晰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没那么多需要恐惧的事物;当我们去体验恐惧的时候,发现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在担心而现实未必这么可怕;当我们去尝试新事物,去体会的时候,会发现感觉是痛快的——先痛后快。当我们学习新事物,智慧在增长,知识体系在不断刷新和构建,与他人笑谈人生并不是难事了;当我们接纳新事物,情感体验在加深,身体的感受能力在加强,发现我们越来越能理解他人了,哪怕我们什么都没说。我们越来越能与他人进行情感连接,因为我们有相同的经历,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情绪体验。
同理心与共情,是勇敢者的礼物。
“最大的谎言是我不行”,很喜欢这句广告词。可以说它励志,也可以说它是谎言。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我就是我,能超越我的也就只有我。享受恐惧,跨出心理舒适区,未知的旅途中,让我们在摇晃中安稳地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