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西江。西江是珠江主流,它汇集了全广西包括越南来的十来条大江大河,并通过灵渠和长江水系相连,在梧州汇合,由此使梧州成为两广地区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当年,李宗仁的一个铁杆追随者(哪怕丢了军职官职也不受老蒋收买)在几个任上都因贪腐过甚被赶走,最后被李安排到梧州负责西江航道安全。他每天早上派一个手下去江上巡视,看到满载货物的船就贴一张封条,说是有违禁品,要卸货检查,敲竹杠。如此,一个早上就能收到2000大洋,可见当年西江的繁忙。而今西江上,几乎只剩运沙船来来去去。岁月沧桑,改变了一条江,也改变了一座城。
我是最早提出“从资金驱动向定价驱动转变”的。这个“最早”源自一个正确思考和错误判断。
6124点牛市结束后,我就思考全流通会给市场带来什么。思考结果是:它会改变市场供求关系,也将改变市场运行模式和股票定价标准。此后,我在很多文章里,都程度不同地鼓吹过这一思想,包括“忘掉6124”和新牛市等。对1849点后的牛市,也判断它应该一轮一波三折的“慢牛”,而不会是过去节奏明快、大起大落的牛市。直到2014年9月后,才意识到这个判断太早,我对市场的认识还太理想化了一点——在从资金驱动到定价驱动的牛市之间,要有一个过渡期。
其后的市场表现,基本就是过渡期的反映。
在一个资金驱动型的大牛市中,小盘股因“短小轻薄跑得快”,加上在熊市中的跌幅通常较大,所以牛市常常从“小盘股煽风点火”开始,它们也更易在牛市的前半段胜出。但到后半段,其整体涨幅过大,估值已高得离谱,大盘股的相对低估值和高流动性就有了更强竞争优势、吸金优势,吸引存量和增量资金向大盘股流动,最终,两大类股票的涨幅会大致趋同。
比如在6124点牛市中,上证50在前半段落后于上证380,但后者涨到2007年5月就基本结束了,最后几个月的上涨基本上就是大盘股的事。最后,2个指数,一个涨了5.88倍,一个涨了6.56倍,上证50的涨幅等于上证380的0.9倍。而相似情况在1996-1997年的牛市中同样存在——自2016年12月被一记闷棍打蒙后,其后表现最优的就是四川长虹、深发展(平安银行)等股票。
由此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资金驱动型牛市的3个主要事实——
所有的类股都不会缺席,只是迟到早退问题;
从小盘股占优到大盘股占优会一气呵成,中间只经过一次大震荡;
最终,2类股票的整体涨幅会趋同。
但5178点的牛市却不同。因中间突然遭遇釜底抽薪,牛市进程被中断,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小盘股的牛市任务完成了,大盘股却没完成——以涨幅计算就是:上证50自2014年3月最低点到2015年最高点,只涨1.49倍;上证380从2012年12月低点开始,涨了3.18倍。从这个角度说,2638点来的上证50以及大盘蓝筹股的表现,实质上就是一种补课,补牛市后半段的课。
——过去的梧州,每年都要发一次大水,城被淹一次,所以梧州,普通人家都有一架梯子,发大水时人躲到二楼,靠梯子爬上爬下,富裕一点人家还要备一条小船,发大水时做交通工具。后来造了这条堤坝,一般年份就不会再有水淹梧州景观了。但梧州人说,都是这条堤坝,断了梧州财水,才使梧州没落了。呵呵。
瀚民讲过一个观点:股价上涨有2种模式,“永不回头”和“翻山越岭”型,当它呈翻山越岭式时,只要把它上升波段的累计涨幅加起来,你就会发现,它和“永不回头”型直线涨幅基本相等。从这个角度,可产生一种比对方法:将上证50指数自2638点来的涨幅加到5178行情中去,和上证380指数的3.18倍相比较。加总结果是,上证50迄今的累计涨幅为2.4倍,只有上证380直线涨幅的75%。
但只做这样的比对是有缺陷的——没有把市场的变化考虑进去。还有一个角度是比较“残余涨幅”。对比结果是:从2014年3月低点到本周四,上证50指数的残余涨幅1.24倍;从2012年12月低点到本周四,上证380指数的残余涨幅为1.16倍。
换言之,从残余涨幅看,上证50对上证380的市场优势已基本消失,剩下的就是它的与生俱来的流动性优势,以及迄今为止始终存在的估值优势(以上证50和上证380做比对,是为避免跨市场、跨指数,以及事后追溯造成的误差)。
2种比对产生了2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大盘蓝筹股的补课还没补到位,如是,上证50指数在当前位置上还有40%-50%涨幅。
第二种可能:由于2类指数的残余涨幅已趋同,所以只能是十补九不足了。如是,上证50指数实际上已到位,或阶段性到位。
第二种可能,沪综指会难看些,但会减轻其他股票的下跌力度,毕竟,炒作是要钱的,要维持大盘蓝筹股的上涨,只能拆掉更多的“西墙”,来补这个“东墙”。
我在《趋势与估值》中说过,“靠‘二’甚至‘一’的股票来带动‘十’的市场成本与代价越来越高,隐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个成本和代价,最早会由其他股票承担,但最后,一定是由自己或大家一起承担。
——昔日繁华商业街,如今冷冷清清,只有一条条像上海金陵路和旧时淮海路这样的街道,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估→察→断→行”是一个完整投资过程不可缺少的4个环节。估测提供的是一种思想准备和预期;观察市场的变化是否符合估测结果,然后再做最后判断,采取相应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考虑下面几个因素:从残余涨幅看,大盘蓝筹股的市场优势已基本消失;上证50指数已接近其底部形态2592-1874点的1:1的目标位,沪综指也超过3324-3254点的3.34倍,并达到3301-3016点中途整理形态的1:1的点位(其1.11倍为3617点);在过去20年里,沪综指熊市反弹的最大幅度为38%,按此计算就是3640点;在此背景下,大盘股指数先是出现动量单日反转(1月24日),本周一又出现明显的顶背驰,沪综指持续2年的涨势结束,其概率至少已达80%以上。
借助去杠杆2.0版导致的供求失衡的加剧,这一调整对很多分类指数,如中证500、上证380、中小板综来说,大C浪的特征都已非常明显。稍好一点的唯有创业板指。
——我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写的《影响明年走势的最大因素》中,把去杠杆列为影响2018年走势的最大因素。但几乎所有投行,都因会议《决议》没有明确提到去杠杆,以为不再提去杠杆了。其实,政治这东西有它自己的一些玩法,不是公知们说的那样简单。就以“说”与“做”来说吧,什么事情该说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做不该说,什么事情要一边做一边说,什么事情要先说后做,都是要策略考虑的。需要群众积极响应的,都是边说边做,而且要大说特说。像去杠杆这种事,就该先说后做。说是吹风,定基调、定方向,打招呼,真到实质性启动时,都会在舆论上保持静默,否则会造成不良预期,放大它的负面影响,弄不好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大说的防止2个颠覆性变化——政治的和经济的。所以,正因为不提去杠杆了,我才知道要一项一项开始落实了。
——来一张敞亮一点的。
关于创业板指,我在上周提出了“初具双底形态”的判断。经典的双底模式通常是:2个底的落差在3%以内,并呈不同的表现形式,前一个是V型,后一个就是曲折型、平底形、圆弧形。由于创业板指的1641点是一个V型,而1697点前后的震荡太大,因此还只能说初具双底形态,它的进一步验证要看这次回调会不会创新低?会不会在1641点上下3%的幅度范围内形成相对平稳的盘整形态?
对大级别调整,180天均线是否跌到一个重要黄金分割位其实也是个辅助工具。举例说,1664点是沪综指180天线跌幅达38%时产生的;创业板指在3478点调整中,见底于180天线的跌幅达33%时。目前其180天线的跌幅也刚好达到33%,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窗。
反过来说,这一双底即使不能成立,创业板指也已处在大C浪的第4、第5浪之间。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期,类股板块之间的不同势,会长期存在。
以180天线的跌幅来捕捉观察视窗,也可用之个股,比如在这2、3周里,有2个创业板指成份股,涨幅都超过了30%,目前的表现依然强劲。它们一个在180天线跌幅达50%后进入强势盘整,一个在跌62%后出现显著的见底信号和强烈的上升欲望(去除停牌的、ST的,180天线跌幅超过60%的个股总共32个,唯有这个股票表现得强劲,这就是估-察-断的重要性。估计到熊市结束时,180天线跌幅超过60%的股票会很多,它们是下一波牛市的淘金池)。只是个股情况比较复杂,要考虑诸多因素,才能下最后判断,我们以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