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说起
这本书由未来学家丹尼尔·伯勒斯和畅销书作家约翰·戴维·曼合著,书中对如何判断未来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解说,并提出了一个核心能力——远见力。
所谓“远见力”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实的判断与分析,得出对未来的预测。
我们经常会感慨于那些走在前面不断创新和抓住机遇的人。
BAT分别抓住了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攫取了互联网黄金十年的市场;03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爆发,造就了一批靠炒房实现资产暴增的赢家;股权投资领域一再出现小秘书华丽转身成为百万富翁的造富神话……
这些公司和个人就像冥冥之中预测了未来,走在了最前面。但理性的分析一下,并非如此。
他们并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只是能顺应趋势,做出改变和行动。
结论很简单,却知易行难,不过无论多难,总有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做些什么可以让我们掌握看似神秘的“远见力”。
其实,这真的不难,因为第一步你要做的只是抓取确定性。
如何抓取确定性
1、规律
未来是蕴含在两种规律里的,一是周期性规律,二是线性规律。
周期性规律是循环的,一年的四季,一天的早晚,生老病死,此消彼长,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周期性的规律。这种规律往往可预见性都很强,往往我们对下个周期即将到来都会有准确的判断。
线性规律则是奔腾向前的,每一个节点都会不同,由于不会重复,所以线性规律是不断产生创新和变化的根源。同时这也决定了他的不可预测性,尤其对于那种突发式增加的内容,例如2003年的非典,我们基本无法对其有预测和控制;还有一种是缓慢发展的线性规律,例如全球化发展、科技的智能化等等,在这条线上,似乎还是有预测的可能性。
这里我们就已经发现了,彻底不可预测的是线性规律上的爆发式,有预测可能的是缓慢式的线性规律,最有把握的是周期性规律。
这么看我们还是有预测不了的未来啊,那种爆发式的我们永远判断不了。怎么办呢?
不去理他嘛,这属于天要下雨的事儿,我们就不要纠结了,发力在有所作为的地方。
有句诗很写意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的不就是周期规律和线性规律吗?
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这两句诗是唐朝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中的两句,当时刘希夷写好诗后找自己的舅舅宋之问请教,宋之问也是诗人,看到这两句后就想占为己有,刘希夷当然不干了,结果被宋之问所杀。刘的做法是遵循规律的,但他没有预测到宋下杀手这一爆发式的发展。但你说他向自己的舅舅请教有错嘛?没有啊。所以我们不要纠缠那种不确定的“爆发”了。
2、趋势
规律是抽象的,但我们理解了规律后,就可以把它具体化,变成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趋势。
从规律中我们可以自然得出,趋势也分两种,一种是硬趋势,一种是软趋势。
硬趋势往往是可预测的、可测量的,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这种硬趋势往往是显而易见的;软趋势就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通过缓慢发展的线性规律还是可以得出似乎可能的判断。
他们属于定数和变数的关系,我们预测未来的关键就是从这两者中进行最终的筛选。
A、硬趋势的驱动力
最主要的驱动力是三种:人口、科技和政策。
人口的发展是一个可预估的确数,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后,迎来了80后生育高峰,现在正在经历的是这批人成家生子后的又一波生育高峰,这是年龄发展这个硬性指标带来的。同时由于人口的控制,我们会逐渐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这个趋势无法阻挡,催生出的相关产业也必然会蓬勃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有对应的资源和优势就去做吧,肯定没有问题。
科技进步也是一个不断向前的确认趋势,未来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趋势一目了然,大公司都在做。像新能源的发展,有可能逐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那以后基本就不存在石油危机的问题了。
政策导向会给不同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是做房地产,十年前是造梦,十年后就可能变噩梦。政府导向虽然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么垄断,但在硬趋势构建上绝对至关重要。
B、找出软趋势
软趋势我们就需要开始运用方法了:
首先,把自己预计的项目、规划列出来,这种罗列不需要考虑可行性,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把围绕罗列内容的个人、家庭、社会等相关的现象细化进去,并从中筛选出周期性规律和硬趋势,这部分对项目、规划的影响是确定的,同时非确定性的软趋势也会被筛选出来;
最后,根据这些确定因素,对接到自己的出发点,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这部分就是你可以预测和掌握的未来,而软趋势的不确定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产生巨大的价值。
举例说明:
项目:自媒体创业
硬趋势:90、00后群体对内容的需求;内容创业增长趋势;国家鼓励全民创业;自媒体平台会越来越多;未来这是一片红海。
软趋势:直播结合内容创业会不会越来越火?人工智能、大数据会对内容创业有什么影响?UGC、PGC的发展趋势向好?差异化会不会带来发展缝隙?
得出结论:保持原创内容,利用大平台,多渠道推广,坚持前期积累,保持差异化。
我相信这样得出的对自媒体创业的分析,是能体现一些未来的影子的。
预告:下一篇我们将继续深入发现未来之旅,看看怎样洞察先机。
——END——
我走在分享所知的路上,这种践行需要你的支持,欢迎喜欢和关注,让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