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理想国》之后,我又读了一本导读,如果不去看导读,像我这种普通读者,一定看不出如此多的细节。而这些细节,能让整个故事更清晰,更有戏剧性。在这个充满诡辩的故事里,还是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如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于是,《理想国》其实也可以是一本古希腊历史书。
我大概是把《理想国》当故事看,然后发现这是一个舞台剧。故事里大量的对话,神情和动作都不多。但是研究这本书的学者们,竟然可以根据各种细节推测到,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的傍晚。苏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这个女神是专管阴间事物的女神,并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群侨民,他们拦住苏格拉底不给他离开,要求展开辩论。
从何为正义到善,到哲人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论”。一群人生活在洞穴中,他们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的洞穴后的人,看见真实的世界后,返回洞穴,应该如何做?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争论这个比喻的含义,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不一样。
哲学里把柏拉图这样的哲学理论归为“朴素哲学”,就是世俗的,物质的,缺乏反思的哲学论述。所以,。如果看过现代哲学书的人,如康德的,应该是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由于兴趣,看了一段时间康德的书,就会发现,现代的哲学语言要求非常高,如果数学公式,讲求精确,减少歧义。因此,把《理想国》当成普通小说看,可读性很高。
《理想国》开篇的就来一个什么是正义。充满各种诡辩,看得我有点累。但是,看到讨论欲望与节制的篇章,却觉得非常有趣,可能是我也很喜欢节制的生活方式,不受物质的牵绊,不贪食和性。柏拉图的理想国,隐藏了很多斯巴达的影子。公民是国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更完善。他认为,只有一个好的国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为一种优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贫穷与富有,彼此过着朴素的生活。
这本书距离现在2000多年,读后我发现在我的成长教育中,学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团结友爱”....但从不讨论何为正义,何为善,何为欲望。
从来不思考,很多事情就变得理所当然。
我认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甚至所谓“好制度”,也是相对而已。越读哲学,对于许多现象更是越不肯定。我们的观念、行动、认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们不是单纯的物自体。
现代哲学出现了一个语言哲学分支, 讨论意义的本质、语言用法、语言认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欧陆哲学家来说,语言哲学是逻辑、历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 对于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我非常有兴趣,如果学过其他语言的人都懂,每种语言的主谓宾很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会导致我们的思维不一样。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说“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
只看表象多好,为什么要去思考本质。太难了。
PS:这篇读后感,1000来字,却用了6个小时,主要是哲学的思维与语言,组织起来太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