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淬吳鈎?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當年龍戰地,颼颼。塞草霜風滿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南乡子”这个词牌名的一般规律,在我上一篇品词文章当中已经做过介绍。这个词牌名,我最感兴趣的是它上下两篇中的那组两字短句,这个非常考验词人的文字功底。“嗖嗖”、“封侯”,一者描景,一者叙事,但背后都是饱含深情,非常妙!而且韵押的很稳。
对于纳兰词,越品我越觉得,每读一首词,都一定要先了解背景。写词人当时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处于何地,身边是何人何景。写词人的成文风格如何,惯用哪些手法和典故,其行文受谁的影响最深等等,如此,方能捕捉到词人最内心的情绪。当然,读词又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跳出来审视意境,否则就只是读词而非去品词了。
世人记住的纳兰,基本都是会写词的富二代痴情公子,但我觉得他内心里还是渴望功成名就的热血男儿,只是苦于壮志难酬,才转而抒愤于词间。作为位极人臣的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在那个敏感的政治场上,在康熙的帝王心术之下,他注定了只能被排斥在权利的边缘。清朝年间,皇帝经常将权臣的后代收拢在近身,一般作为侍卫,不给实权,不给其接近权力中心的机会,这样既可以笼络权臣,但是又不至于大权旁落。纳兰生平仕途即是例证,年纪轻轻就做了康熙的三等侍卫,虽然他本身是文武兼修,特别是善于骑射,但不得不说这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父的权利。随邕行于南北,看似风光无二,但是在纳兰向康熙一再反馈自己想要真正地去建功立业依然得不到机会之后,他渐渐看透了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自己只不过是颗棋子,是个牺牲品。所以在纳兰的很多词当中,我们都可以读到他对兴亡更替的理解,对英雄功名的淡然。这一首词更甚。
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1682年,康熙首次派纳兰独当一面地前往黑龙江索伦地区平定沙俄的入侵。他孤身在外,涉于险境四个多月,由于是秘密行动,历史上对纳兰的战功基本没有记载,但是这场战役奠定了康熙28年7月和俄罗斯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东北一段的边境线,东北获得了长达150余年的和平时期。而这一年,是纳兰英年离世的前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