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仓央嘉措,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一定是诗意的。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你所读的仓央嘉措只是你心中的仓央嘉措,本是一代活佛,却成了你心的诗人情圣。这是每个非藏传佛教心中的疑虑。从现实看仓央嘉措的死,他的怪诞,他与以往的藏教活佛的格格不入,在外人甚至内地佛教看来是错的甚至是罪孽。但在信教的藏族人民心中,活佛就是活佛,没有真假,他所做的事,都是对的都是有原因的,有道理的。
“一位宗教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古代的传说:一位贵族男子和一名女子双修,不虞这女子却爱上了别人..........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让我们自己去想事情的结果。他说这是一件真事,见诸史料记载。他说谁要是想通了这个结局,无论是对仓央嘉措的理解,还是对生活的理解,一定会更深一层。”(《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仓央嘉措的诗给人以美感,读起来情深意切,淡雅朴素,每个翻译者对他的翻译不尽相同,但是每个翻译者对他的诗定是十分喜爱。每个人都想要模仿他,
“这不是一个理性能回答的问题。如果一定要找到答案,就必须先找到信仰,因为,只有信仰者才能理解信仰者。”我赞同这句话,我尊重每个人的信仰,或许有时我并不完全理解其他人的信仰,但是一个信仰能够传承千百年自然有其传承的道理。千百年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对思想对信仰探索,更新认知世界,但总是各言其理,从未统一。
从我的角度看,我觉得仓央嘉措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甚至可以说不信了。上面有这样一段话:“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虚拟出了仓央嘉措和五世班禅的这样一番对话:
五世班禅大师怔怔地看着眼前的弟子,他仿佛不认识这位五年前还誓愿做一位大成就者的孩子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半晌,他才回过神来,轻轻地对仓央嘉措说:“孩子,不受比丘戒,如何做活佛,又如何做信众们的领袖呢?”
仓央嘉措似乎早有准备,他望着师父,缓缓地说:“师父,难道这样的领袖一定要读经到白头吗?出家之人,戒体清净,不应受俗世五蕴熏染,这样的人,又如何治理一方水土呢?”
“可是,孩子,如若不出家,又哪里有资格做转世尊者呢?”
“师父,出家之人本不该沾染世俗之事,却要领袖地方、处理俗务,如若不出家,却又做不了尊者,这岂不是矛盾?”仓央嘉措略一沉吟,继续说,“师父,难道我们出家人,就是为了俗世纷争而转世吗?”
“这……”五世班禅大师一时语塞,他心中清楚,弟子说的没错,可是,这确实又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师父,弟子情愿不受戒,并请将以往所受之戒还回。戒体在身,实在是本心与行为相违,两相比较,弟子觉得暂不受戒,反而能为地方求得福祉。”(《只为途中与你相遇》)这个版本符合内地大众的心理,认为仓央嘉措追求的是真正的一种“真佛”是对的更是超脱的,但是细心点会发现仓央嘉措做出不做活佛的决定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这些,而是为一个姑娘,诗是这样说的“邂逅谁家一女郎,玉肌兰气郁芳香。可怜璀璨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所以我看完这本书,我对仓央嘉措的感觉是一位诗人,一位情圣,一位为把爱情融到信仰里的活佛。就像他在诗中所说“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太过单纯,单纯的与世俗格格不入,无奈藏传活佛就是他。他不想做活佛,那他做什么呢?